看完全书的时候,天色尚未透亮,孩子们还在沉睡。我从窗台向外望去,雪色明丽。面对远处的皑皑白雪,我不禁掩卷沉思:
蒋勋的文字为什么能写的那么好?写山、写水、写环境、写人物,仿佛信手拈来。文字看似平凡熨贴,组合起来却充满美韵,朗朗上口,又动人心脾。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蒋勋的书,然而,初识蒋勋是在很久以前。大约也是一个冬天,在一堂关于美学的讲座上。
彼时,“蒋勋谈美学”很出名,导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蒋勋以及美学的含义。
从导师的话语中,我对蒋勋逐步有了清晰的第一印象:学的是西洋艺术,对儒家思想的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对音乐、美术、文学有不可救药的痴迷。这种印象无关性别,无关外貌,仅在于内心对蒋勋美学观点的深深地认同。
这种认同感,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一定要好好看看蒋勋的文字。到了这一天,我顺其自然地和蒋勋的文字结缘。
我认为,蒋勋的文字,是在美学基础在文字层面上的延伸;看蒋勋的文字,是浮躁的环境下给心灵的一次洗礼,亦是用儒家思想对功利主义的一次涤荡。
这本书是从蒋勋的多部作品中精选出来的选集,所以,在多个章节里面,蒋勋的文字里都提高了老兵听《四郎探母》这出戏,因为时代的动荡,他们蓦然和亲人分离,从大陆到了台湾,眷村便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在这里老兵和他们的同伴共同生活,相互慰藉,也分担着对家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
在一个章节中,《新四郎探母》窃取敌情的功利主义洗脑行径,让老兵们愤而离席,当慰藉被当局弄的变了味,传统的孝道,被政府的功利主义挟持,老兵们的过往经历仿佛成了一场闹剧。
透过蒋勋的文字,我看到了儒家传统孝道在几十年前,分裂的现实环境下的扭曲和延伸。
蒋勋的文,我该早点看的。蒋勋将他对美学的理解,淋漓尽致的泼洒在他的文字中。文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剧情的转承启阖都让我领略到美的意境。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蒋勋的文字,现在就可以去找他的文字来看了,别像我一样,生生错过那么久。
在某个夜色尚好,万籁俱寂的时点,翻开《蒋勋散文》,沉浸在蒋勋的文字中,体会美学带给我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