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也就是郑桓公。他在郑地很受百姓爱戴。周幽王即位后,任他为司徒。
周幽王荒淫残暴,郑桓公预计西周王朝将要垮台,便听了太史伯的话,把部族、财产及其家属等迁移到东貌和郐kuài之间的地带。
不久,周幽王被申侯联合西部的犬戎族杀死,桓公也在这次动乱中被杀。后来,他的儿子郑武公攻灭了东虢(guó)和郐kuài,建立了郑国,国都在新郑(今河南省境内)。
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一个新兴的强国。诸侯郑国的实力非常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qīng士,(卿士:就是诸侯下一级的大官)就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却又对虢(guó)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怨恨周平王。
这个时候周朝衰微,郑国正处在鼎盛时期,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
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
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左传·隐公三年》在记载了这件事情以后,评论道: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言语不发自内心,即使互相派了人质也是没有用处的。双方如能换位思考、相互谅解,然后做事,又用礼仪来加以约束的话,就是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破坏得了他们之间关系呢?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成语“言不由衷”的故事就出自《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衷和口是心非,都指心口不一致。但言不由衷多形容以敷衍(fū yǎn)为目的,不坦率,形容虚伪欺骗时成分要轻得多,是态度问题,口是心非多形容虚伪欺骗的言行。小朋友们,你学会使用这个词了吗?
当我们没有完成作业时,要对老师说实话,不要言不由衷地说自己完成了,那样让老师知道后会死的很惨的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