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生活范围无外乎校园,亭旁小镇,周围的山坡或不算太远的农田。饭后,或者下班以后,我一般会和老李一块结伴而行。有时候,我们的二人小分队也会扩充为三人、四人或者更多。大家边走边聊,南腔北调,感到很有意思。在琐碎的交谈中,我也增长了见识,也了解到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当然,在频繁的交流中,彼此的友情也在加深。
和学生也相对熟悉一些,每天督促他们按时上早晚自习,除了个别学生,家住在学校附近,来回走读,偶尔迟到,我会语气上生硬一些,平时上课语气比较平和。脾气变得糟糕,那是一个多月之后的事情。初来乍到,我对周围一切依然好奇,干劲十足,不可能和学生发生冲突,也没有感到身心疲惫。忙着备课,忙着班级管理,每天充实而愉快,尤其看到连绵青山,杜鹃似火,桂花也开始飘香,心情格外舒畅。
后来,高一、高二的学生也开学了,不大的校园更加生气勃勃。同时,很多教师陆续到位,有的也是我的老乡。印象最深的是文林一家,齐聚亭旁,他两个儿子,一个送进小学借读,一个年龄尚小,上了幼儿园。他的老婆属于家庭主妇,每天接送孩子,照顾家人起居,俨然在这个小镇上安了家。
来自同一个县城,后来了解到他和我的表兄属于高中同学,我们教的又是相同科目,平时共同语言更多。平时我也没有少去他家打打牙祭,和他家孩子也很熟。大儿子文质彬彬,小儿子则格外调皮,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也是不由自主心生羡慕。但是,后来,任教不到一个学期,他就举家离开亭旁,据说是家中突遭变故。我当时忙着上课,也没有来得及为他送行。和他们一家的交往停留在记忆中,因为那时候手机还不太普遍,彼此也没有互留联系方式,我也没有刻意寻找他,就此缘来缘散。
随着学校各方面走向正规,尚中这个半山腰的校园焕发生机。同时,“双节”姗姗来临。
就在教师节前夕,学校召开表彰大会,优秀教师除了获得证书还得到不菲的奖金。但是,收到表扬的教师我很陌生,但我了解到上一个学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太理想,考取二本的人数也是屈指可数。然后,全体教师也收到了学校的节日祝福!
当年教师节之后,第二天就是中秋节,学校便采取“双节合并”,节日礼品除了每人两提精致的月饼之外,还有成箱的水果以及一些节日礼金。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节日,教师才由衷体会到某种荣耀。对我来说,离家千里之外,度过中秋节,内心还是不免有些伤感——毕竟“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意义上的乡愁观念无法改变。学校对异乡之客的关照,也让我倍感温暖。
教师节当天,学生也为表达敬意做了精心准备。讲台上装点着几束康乃馨或者百合,散发浓郁的香味。黑板上,已经用彩笔书写着节日祝福语,格外醒目。给学生上课的问候语也改成了“教师节快乐!老师您辛苦了!”,我也鞠躬以示谢意。另外,可爱的孩子们还根据对老师的揣测分别准备了一些礼物——不算昂贵,但他们的心意却是沉甸甸的。我记得所任教的三个班,收到的礼品是一本书和两个软皮笔记本。尤其那本书,我打开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格外开心。那是双语版的《高老头》,不知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本书给我,是感觉我古板如同老头?尽管当时我还没有跨到三十岁的门槛。不管怎么说,有一本名著作伴,尤其来自学生的心意,每当看到《高老头》,我都会情不自禁想起我的那帮学生和那个别致的教师节。
紧接着,第二天就是中秋节,学生当天下午放假一天,然后到星期天下午到校,这样他们在家可以停留两天半的时间。学校也举行了“双节”庆祝活动,尚云校长特意赶来,与大家举杯畅饮。学校餐厅提前采购很多食材,我也是对繁多的海鲜大开眼界。席间,招待用酒分为三种类型:白酒、啤酒或者浙江特有的老酒。
夜幕降临不久,宴会开始举行。领导先是一番祝酒词,然后大家开始举杯畅饮,然后领导依次跟大家碰杯。南方和北方礼节上大体类似,我也领略到三门青蟹的味道,也品尝了花雕酒到底是何名堂。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少教师微醺,然后宴会就此走向尾声。
令我感到倍感激动的是,所居住的那家房东也极为客气,当天上午也招待了我和老李,让我们品尝一种当地的一种小吃,类似于北方的煎饼,但又不是,他们称之为“麦叫”——这是土语,至今我不能准确说出那种食物的真实名称。后来问及其他同事,他们当天没有感受到这份敬意,都称赞我们那家房东敬重外地教师。
独在异乡,这个中秋节让却我感到一股暖意。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我总是忆起这次并不隆重、奢华,也不复杂、繁琐的教职工聚餐。这是因为,作为个体的教师地位相当卑微,但是有了节日氛围的烘托,让我却体会到了此前从没有过的那份职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