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伊始,我战战兢兢迎接学生时代最后一站,同时也是“洗白”我学生身份的关键一年。
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理科生,我终于学完了在别人看来“难于上青天”的科目。当然我也和数学死磕了很多年,不止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的这七年。
01
回想当初上大学报专业,非自愿,我记得是父亲帮我填的志愿表。当时我对那所师范学校的专业几乎没什么兴趣,所以我让他做主就好。不管什么专业,我都可以学。他简单问询了我是否优先报数学这个专业?我应声:“嗯,那就选数学专业吧!毕竟数学是我所有科目中学的最好的一门。”就这样,带着一丝期待与小小的失落感,我进入了大学校门。
上大学前,高中老师告诉我们:“你们上大学后,会比现在轻松很多,课少作业少。”然鹅,对于我们学数学的,数学怎么会没有作业呢?自从上了大学,不仅课程多,作业更多。老师每讲完一节课,就会要求我们做课本后面附带的数学题。相应地,作业本一本接着一本,由老师定期检查。苦逼的作业之旅,陪伴了四年大学生活。
在外人看来,数学专业的都是人才,都有着过人的天资。期间,我收到了许多人的点赞,他们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并竖起他们的大拇指,于是我默默收下。
对于我这种半斤八两的二手知识分子,他们的赞也许并不会增加我的虚荣感,有时我会觉得这是一种讽刺:“居然学这么难且相对冷门的专业,有志气!”不过,我也会这样想:“也许是因为你们数学学得很差吧。”
02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者,我学着比考研数一更深的知识,参与了更多的必修与选修课程。
还记得备战考研时,犹豫到底要不要换专业。我本身很喜欢文字,高中分文理时,只因当时自己文理水平差不多,遂误打误撞随大流报了理科。我做事总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干嘛我干嘛。父母也不会给我提什么建设性意见,那就随便念吧。
上大学前,我给自己准备了两个本,一本厚厚的A4精装本和一个精致的小本。大本用来抄写各种好文佳句,小本用来写日记。这个习惯陪伴了我很长时间,如今已经写了三四个大本,从大本所抄内容,反应出我各个阶段的心态变化。比如,有段时间比较抑郁或者想不通某件事时,我会有针对性看相关的文章,以此平复自己不那么好的情绪。日记也从手写变成了电子版码字记录(我认为打字更快些)。
考研时,经一位“贵人”指点,他建议我不要换专业,继续啃数学,因为我有数学底子,考研占有优势,再加上我“平凡的数学功底”,别无他选。如果我选择别的专业,短期产出高效率是不可能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文字并不能代表我喜欢相关的专业。就好比我喜欢美食,但我不一定能成为美食家。
自此,我在大三下学期又开启了炼狱般的学习生涯,痛并快乐着,对数学爱恨交织。做题很顺时,会觉得好简单哪,一天过得爽歪歪;被一道坑爹的题目卡住时,万分难受,那种迫切想做出来却做不出来的感觉全被坏情绪占了上风。这时,我不想做任何题,因为我太期待自己做出来的那一刻了。
你知道成就感从哪里来吗?
对,就从做题的过程中来,尤其在思路非常清晰时,做题爽到飞起,看一题会一题,“呲溜”几下就做完了。这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感觉人生都变得明朗了。我时常体验这样的感觉,过程中带给我无限挑战,无限探索。
03
“数学”这个标签已经贴在身上撕不掉了,我也不愿撕掉,因为我需要它,并且要利用它,找工作。凭借科班出身,我教过很多学生数学,这里侧重指高中数学。见过太多不愿意学数学的学生,他们抱怨为何要学它,并发誓将来上大学一定要错开数学,坚决不选含数学科目的专业。目前我只知道英语专业不需要学数学。他们为什么这么痛恨数学?在我看来,高中数学很简单,偏向于计算,而大学数学,则偏向证明,它会让你证明为什么1+1=2以及根号2为什么是无理数?常识也要求证明,我估计是吃饱了撑的。
很多人不爱数学,对数学拒而远之,我已中毒太深,拔不出来,也不愿出来。既然这是少数人走的路,那我跪着也要走完。
04
我没有讲学数学多么多么好,有多么牛逼,我承认自己不是数学中的佼佼者,但我不后悔学数学!
表面理科女,里面文艺心,表面冷漠,内心丰腴,我喜欢独处,喜欢思考,喜欢用文字表达我对数学的爱与恨,无奈和妥协,更多的是记录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美好!
我的未来注定与数学相伴,习惯有它的存在,我自当收了它,把它当做我身边的法宝,好好利用。
数学=学术,搞学术的人一定不能做单身狗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