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高效地掌握一门技能, 比如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计算机编程,或者当众演讲,或者第二外语,或者烘焙等等? 如果未来有各种芯片,你只要选择自己想要的技能,然后把相关芯片插入大脑,于是瞬间就永久性地拥有了那项技能,不知道你会不会勇敢尝试? 不过我并不打算和你聊科幻或者童话,也不打算聊“21天好习惯养成记”或者“30天收获记”,我只是想聊聊刻意练习,以及刻意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表征的建立。
一本好书: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 这个概念最近很火热: 正确的方法加上一定的付出,于是不管是8个月的孩童还是80岁的长者,就都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个人基因的差别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而刻意练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 正确的心理表征。
怎么理解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可能听起来比较陌生, 但其实可能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这个理念,比如有个小学徒跟师傅学怎么鉴别玉,但师傅从来不给小徒弟讲玉的故事, 也不教他辨别的技术, 就只在小徒弟求着学本事的时候, 拿起一块玉给小徒弟让他捏紧了,接下来还是该干嘛干嘛,就是对玉只字不提;小徒弟追得紧了,于是当师傅的就又换块玉给他, 还打趣似的说, 你可捏紧了哈!就这样一年功夫都过去了, 小徒弟觉得自己啥也没学到,打算跟师傅告别另寻出路了。师傅也蛮大方,在徒弟临走前,送徒弟一块“美玉”。 但小徒弟一捏那“美玉”就对师傅说到“师傅你这根本不是玉呀”.....
所以小徒弟用一年的时光在师傅那里建立了一种对什么是玉的心理表征。
平日我们给小孩子听大师的音乐作品, 看大师的绘画或书法等艺术作品,也是在帮孩子建立一种心理表征。
至于我们学第二语言,不管是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总是要听原版,看原著的,这个输入过程也是在帮我们建立心理表征。
但并不是说接触过就一定会成功建立起正确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的建立当然需要特定的目标, 接下来必须是具体的练习,艰苦卓绝的练习或者旷日持久的练习,这个除非你选择直接在大脑中植入芯片, 否则是绝对绕不过的。 但也不是有练习就一定能建立起好的心理表征,我们需要对每次练习的效果做出评估,及时获得针对练习的精确反馈,给出需要修正的地方,然后再次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才是王道。所以好的心理表征应该是动态的, 清晰的,个性的,它指明我们需要修正的地方, 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英语演讲世界冠军的刻意练习过程
@教书匠小夏,也就是夏鹏老师, 是我很佩服的一位践行者,他曾经是英语演讲的世界冠军。10多年前,他在南大准备演讲比赛时,几乎是每天下午都在被训练中,训练前自行准备prepared speech的演讲稿, 训练中先来一遍prepared speech,然后是Q&A环节, 之后导师会给出多维度的反馈, 针对语音的, 针对节奏的,有时还针对他们的行文逻辑、应答策略的等等;而那些被训练的孩子还需要将老师的反馈写成稿子,再给老师过目、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训练的孩子则一点点清楚如何能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出撼动人心的好故事,他们在被训练成内行或者准内行,在学着辨别什么才能算是好的演讲,好的英文表达,这就是一种在导师的训练下逐步建立起成功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后来小夏同学又把外研社录制的前一年的所有选手的视频资料做了细致研究,他:
拿着两年的比赛视频资料,一条条仔细看, 去揣摩每个优秀选手的特点,他们运用的策略。
如果没有之前被导师训练成准内行的经历, 那么小夏同学可能会错过很多细节, 可能仅仅关注参赛选手的某一方面的表现, 就如同我这个外行看球赛,或者看辩论赛时更多的是在看热闹一样,都不知道什么是门道, 更不会主动关注门道;而懂得看门道的小夏同学能从看视频中获得更大收益,从而更好地完善和内化自己的心理表征。
有了成功的心理表征, 要达到那个表征中的标准, 表现出表征中的模样, 长时间的练习还是跳不过去。小夏同学就说,
当时他的基本功不扎实, 所以他曾经把prepared speech 练了2500遍的无错版,即一篇稿子 任何一个地方背错了,语调出了问题,手势出了问题,那么这遍不算, 重头再来!
他们练习impromptu speech时, 则是拿着托福写作题库来练,他们就那么一道题一道题的过,练到最后, 他们已经可以不做任何准备, 拿起来就说!
所以哪一种优秀不是在艰苦卓绝地努力中培养出来的呢?
没有大师级的真人陪伴也可以实现自我塑造
有大师陪伴和帮助, 培养成功的心理表征看起来要更顺畅些,如果是自己努力,那么一套好的教材也是蛮不错的大师,只不过这个大师可能不会主动来挑你的毛病,所以你必须带着觉知,时常变换身份,当自己的大师来挑剔自己的表现。 所以要进步就得先学会 “挑自己的毛病”
所谓带着觉知,就是不要只想着一路小跑往前,要常常停下来,比对和发现一下,比如练书法,老师会要求用红笔改, 还要求练习双钩,其实都是在练习习练者的眼力,能找到差别,说明你注意到原帖中的细节了,然后就是一点点练习,一点点模仿,尽量做到形神都与原帖尽可能一致;学外语,想做到写得更好,说得更流利,那么 复述或者仿写就比背诵要高效。因为在复述和仿写的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去回忆文章中是如何表达某个意思的,文章又是如何安排各材料间的关系的,所以复述或者仿写就是直接在练习如何使用语料;背诵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也需要积累更多的量,所以除非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文章或者段落,否则我还是觉得学着用思维导图分析逻辑脉络, 再摘出几处特别好的用法强记并学着通过复述或仿写输出更有效吧。
另外刻意练习和培养成功的心理表征,一定是针对特定而具体内容的。比如要提高英语考试分数,那么一套套去刷题的作用太小了,刷题相当于一个运动员去参加比赛,而运动员要提高成绩的方法不是多参加比赛, 而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美国地游泳运动员娜塔莉.考夫林,她在改进自己划水时的心理表征时,就是尽量准确地推测自己完美划水的时候的感觉,并注意训练过程中任何时候与理想状态的差别,然后想法设法减小偏差。泳池中的完美肯定不仅仅是有完美划水就够了, 还得有完美的起跳,转身等等;同样靠刷题提分,目标不明确, 不能集中火力突破,如果长期试图用这样的方法提分, 可能会备受打击;所以还是要先分解任务,完善该任务的心理表征,说到英语就是更多的精读、精听已经完成的试卷上的内容。把做过的内容尽可能分析仔细、全面了, 并从单词到句法到出题套路都尽量弄得更清楚,一点点这样做下来,就是在完善自己的心理表征图。如果只是不停地刷新题,就像一次次拉一个从来不练习跑马拉松的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 可能他每次失败退场的地方都很接近呢。
大多数人都是向往进步和成长的, 那么就有意识地多进行有目的训练吧! 不管你是要提高考试成绩, 还是要完善某项技能,或者是要提高职业水平, 都要记得轻松和好玩不大会带来进步。
目标明确, 专注练习, 寻找及时反馈, 并努力走出舒适区 才有可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
当我们努力提升自己时, 我们才更像是人类!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所以放下束缚, 有目的地塑造自己的潜力,让我们活得更像人类应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