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排挡的生意不错,没时间唠叨,但最近的《八佰》有些吵得火热,给了机会,我依旧少说两句。
我还没来得及看这部电影,我看到争辩的两方以踩或捧的方式,一边是以电影影评人为核心,以捧为主,一边以学者公知为主,发起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断抨击电影本身。也许里面很大的因素是有导演的不可名状的行为,我们还是聊聊这部片子好吧。
当然,我作为一个摸爬滚打许久的老油条,自然是不会轻易明确表明自身的立场的,我眼睛也瞎,脑子也笨,即记不得电影里的哪个细节哪个穿帮哪个深含细节,就像我从小到大的阅读理解从来达不到及格,也不知道不明了不晓得当时四方仓库是谁下令严守谁组织进攻谁壮烈牺牲。
但我知道的是文字作品在历史层面上,分为纪实剧和故事剧。在我看来,纪实剧是《三国演义》,故事剧是《新三国演义》。一种是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原由,随意创造,像易中天评三国、明朝那些事皆属于后者。
由此我们知道,历史题材自古以来就是艺术作品乐于表现的重要对象。而我们现在谈论的《八佰》电影,借助于历史题材的创作,竭力向观众营造它所叙述的事是真实发生的事的假象,本身是其技艺的组成部分。那么,一旦如此,历史进入到艺术中,我们如何看待其真实性,就是一个问题。
当然,我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我再重申一遍,不考虑电影从什么角度宣发,不管导演做了如何出格的事情,我们讨论的仅仅是历史和创作本身之间的关系。
刚刚上菜的时候,我又刷到一个影评《八佰》的视频,开头就一再强调自己不懂历史。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我们并不应该对电影中的真实信息,像一般要求于历史著作那样地严格。还有的非影评的公知学者,在评价《八佰》时,简单地认为《八佰》是英雄历史主义对人民历史主义的颠覆,说无论如何在战争中人性所表达的内容远不是电影里表达的如此简单而轻易的。问题是,人性如此复杂的事物,在我们没有任何人实际经历过战争年代里,为什么能够如果果断的判断此人性非彼人性,何必用另外的历史虚无主义去取代另外的历史虚无主义呢?
但反过来说,电影作为重要的信息传达载体,也要做好历史传达任务的工作,让人产生歧义的内容,必然也不是一个好的表达方式。如果真实的历史比杜撰更动人心魄,那又何必舍近求远,写作里的纪传体文学,动态载体里的类型纪录片,都是二次创作和表达,但明确的定位,也不曾让人对其有所非议。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时代,如何对待历史和创作永远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言尽于此,不要历史重演,我上菜去了。
-----------------------
微信公众号:大排大排档
今日头条:大排大排档
简书:大排大排档
知乎:大排大排档
一个吹牛和瞎扯的地方,都是总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