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为 半 知
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有一天自己终会发现,别人犯的所谓错误,自己也都曾经犯过,还没犯过的,也正在去犯的路上,行为上没有出轨,念头上也出过无数次的轨。
看人若不去看别人的优点,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看,并妄加评论,最容易把自己的缺点和无知暴露出来。反而是那些喜欢赞美别人的人,总能带给别人一些神秘的美感。
人年轻的时候喜欢评论别人,评论这个世界,这其实是一种防御状态;后来发现评价自己带给自己的东西会更多一些,这就变成了一种学习的状态;再后来发现什么都不评论,只是去感受一切,带来的收获会更多一些,这是一种融入万物的状态。
但凡做事皆可以借鉴别人的方法和经验,然而做人是无法去“借鉴”的,做人的一切,该犯的错一定会犯,该走的弯路一定会走,凡事都得亲力亲为,亲身去体会,做人是在原创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存体验,像是吃在嘴里食物,种种滋味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做事的果是给别人的品的,做人的果却只能留给自己。
这正是因为这样,人需要要特别小心谨慎,你可以去评论别人做的事,切不可去评价别人:做为一个人。
想说的废话终没出口,自己又胜过自己一次;想做的事没马上做,自己又败给自己一次;想留下来的快乐,没留得住,自己又原谅自己一次;写下一段对别人的评论,却忍住没发出去,自己又赞了自己一次。
以上这些,皆很有趣。
把每一次对别人的评论转向自我的审视,这样的成长是高质量、高效率的,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太多的向外的评论,一旦向内,立刻就会变成财富。
该经历的终会经历,对错都带给自己成长,与其吵吵闹闹去评论别人,真不如平静下来解读自己。
人要么就忘了自己,比如在评论别人之时;要么就觉得自己很重要,比如在被人评论之时。
如果不想当一个文学评论家,阅读的时候就不要去评判文章的对错好坏,即使是有完全不同的见解,我也最喜欢去想:他/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试着去理解作者背后的想法,然后就会有丰富的所得。好的阅读体验,像是一个不断向自己提出各种问题的过程,向自己提问,是改变陈旧观念最好的方式。
不知人,则不能评论;知人,则不需要评论。
评论往往是因为半知。
越来越不喜欢评判别人,任何对别人的评论,都对应着一个自我的评判,对应着一个僵尸一样的结论,就像自己给自己造了一间牢笼,要花去很多时间,才可以把自己挽救出来。
不善于自省的人,其实也很难获得自己给予自己的快乐;喜欢评论别人的人,所等待和盼望的,其实是别人来评价自己带来的快乐,最后到手的,常常都变成了痛苦。
不要拿自己的当下,去评论别人的过去。能被人评论的事物只能是过去,任何一个当下都已经起了变化。
这个世界从不需要任何的评论者,每个人只能做自己生命的领悟者,或者只是一个道听途说者。
想要骂人、批人、评论他人的时候,最好能先自证两点:一是为自己好,二是为别人好。事实上这两点经常都不沾边。
我知道哪些文字会引发人们的深思,阅读者的感触越多人愈是沉默,这样的文字会极少有人评论。
我也知道哪些文字会引起喧哗,引发冲突,这样的文字,评论往往是热闹的,我尽量避免在微博上发布这样的文字。好的文字让人平静,促进思考,看见自己。一些文字会诱发人们的评判,甚至是批判,滋生戾气,让阅读者得意扬扬地愚弄自己。
他们喜欢热闹,你得敲锣打鼓;他们喜欢评论善恶,你得说“那人在吃自己的孩子”;他们喜欢分是非,你得告诉他们“我家的猫,被邻居家的老鼠侮了”;他们喜欢看戏,你得找人来演女人们又在争宠了;他们喜欢窥探,你就得露出点破绽……
你指哪儿,他们铁定跟着你去哪儿,互联网上好多的博主都这样玩弄着自己的粉丝。
这是一种大恶。
喜欢评论和批判别人塑造一个自己,喜欢欣赏和赞美他人也塑造一个自己。这两个自己之间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距,无需讨论。
有崇拜就有诋毁,一个人向外崇拜得越多,对外诋毁得也一样多。
恐怕在互联网时代,拿起手机就可以随便评论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最好的选择仍然是沉默,把心里现存的观点留给自己,拿给接下来的人生岁月中去慢慢求证,谁能保证你有一天不会站出来自己反对自己呢?
互联网时代,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