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写作的朋友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想法:
有时候想通过写作证明某些东西,比如能力、潜力、博学之类;有时候也想通过写作来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提升写作技巧等等。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而人与人之间本质的不同,其实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比如,丁元英居高临下的“意识位置”。
芮小丹帮助丁元英在古城租下房子后,时间过去九个月了,丁元英都没有跟她联系过。过年了,芮小丹想起肖亚文托付她照顾丁元英的事,拿起电话给丁元英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的回答却是:“有事吗?”
这句“有事吗?”反应了一个“意识位置”的问题,说明丁元英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找人帮忙”这道程序,只有“我能帮你做什么”的设置。这是一个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意识位置。
想起丁元英之前的身份,和肖亚文对他的那句评价“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芮小丹开始对这个人感兴趣了。
这两种不同的“意识位置”,其实是一种长时间形成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的人,他的心里小得只有他自己;有的人,他的心里大得能装下整个世界。
有的人,事情出差错时,他总是先反思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从而让事情进展得更顺利;有的人,工作没做好,他总是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或外界环境,认为错不在自己。
思维方式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利用“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这两种比较典型的思维方式呢?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固定思维,什么是成长思维。
拥有固定思维的人,通常希望能确保自己能成功,表现方式为经常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而且固定思维的人会长期陷入一种“证明状态”,比如只做自己熟悉的事确保成功,比如做事时更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中的收获。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通常主动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表现方式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并从中学习知识或经验。对于一件事情,成长思维的人更看重成长,而不是成功。
那么在写作中,这两种不同思维通常表现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差异和利弊呢?
固定思维的人写一篇文章,更期待获得更多认可。比如,希望得到更多点赞,或者取得一个“某某签约作者”“某某文学奖”之类的称号等等。一旦他们期待的结果没有出现,或不及预期,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不擅长写作”“不是当作家的料”等企图证明自己的想法随之而来。
成长思维的人则抱着“通过写作来认识自己和世界”“通过写作来提升写作技巧”等想法。不论写作的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能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比如了解读者喜好,比如检验自己的写作水平等等。他们会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成长。
固定思维有不足的地方,但并不是一无是处。
比如,我们写自己某个熟悉的领域的文章,获得10W+的阅读量,为自己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这对自己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如果有幸得到“某某签约作者”“某某文学奖”之类的称号,写作之路可能就会更平坦。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很好的。
成长思维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的,那么如何去培养它呢?
首先,思维是一种习惯,要改变习惯,你得先觉察它。
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只有固定思维或者成长思维,而是两种思维同时存在。那么保持觉察,就是改变思维的第一步。
比如,我们写作时,顺便想想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证明什么,还是为了学习新东西。
以我写这篇文章作比,我看到《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里提到的“意识位置”这个词后,我就想到思维方式。而非常典型的思维方式是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但我并不熟悉它们,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更多是为了学习它们。
所以,对自己的念头保持觉察,我是怎么想的?如果这篇文章不被喜欢,我会很受伤吗?我今天是这样写的,今后能把它写的更好吗?
其次,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突破舒适区,勇于探索新的世界。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它能然我们更快的收获,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发展。
所以,要想获得更快成长,就要不断把自己“抛出去”,让自己学习不同的、更深层的东西。我在想,如果我们想要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写作,或许还要学一点传播学、心理学,或者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写出的文字也就更有价值。
尼采说过:“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如果我们要想在写作这条路上跳出更绚丽的舞姿,就要尽量抱持一种成长思维。
写得好不好,这不重要;我们在写作中能够不断成长,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