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前面
本文是作者参与了「三节课」产品设计马拉松的学习,和小伙伴们自发组织的一场产品设计头脑风暴后,以主持人身份进行的一次完整复盘,在此起到回顾+分享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小伙伴能加入到这个有趣的团队中来呀~
写在前面——产品设计马拉松到底是什么?
简而言之,「Design Hackathon」是一种通过发散需求,让团队成员在平等高效的状态下,发挥最大创意价值的脑暴方法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三节课这些专业的互联网平台也都举办过,效果斐然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之前活动的招募链接了解,或者报名参与三节课的课程,在此不多赘述
招募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AcrRk_bxlup8CoLA1dwww
产品马拉松复盘——如何让大学生收获第一份互联网经历?
一、活动策划
主题:如何帮助大学生获得第一份互联网经历
HMW拆解(包含解决方案):
计划(根据HMW拆解,梳理工作计划,尽可能详尽、具体、可执行):
活动时间:5.31日下午 19:00-24:00
活动地点:厦大学生公寓海韵15号楼地下一楼创客空间
活动规模:8-10人,根据人群来分为两组设计,或一组设计(附加旁观)
活动流程:
1.第一阶段(30min):自我介绍+介绍活动(5min)→模拟群面(20min)
2.第二阶段(65min):脑暴“什么样的大学生”(20min)→脑暴“为什么要找互联网实习”(20min)→列出三五个人群的GOAL(20min)→列出最重要的人群GOAL(5min)
3.第三阶段(90min):列出他们之间的障碍(20min)→将障碍进行分类(10min)→挑选出关键障碍(10min)→N44头脑风暴(25min)→解决方案卡片分组(10min)→优先级排序(5min)→挑出五个核心功能(5min)→挑出三个核心功能(5min)
4.第四阶段(50min):原型设计(30min)→展示方案(10min)→总结(10min)
-
注意事项
时间严格把控,上下浮动<=5min
保证场地、物料可使用
各部分开场说明简单直观易懂
二、活动进行
活动开始前:
开始定的题目是“如何帮助大学生找到第一份互联网实习”,但觉得限制有点多,得到互联网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经验或者填补简历,那其实自学一门课程,自发的看了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并复盘也能成为经验或简历的一部分,于是临时将“实习”改为了“经历”,这也代表着自己对题目当时想的不够透彻,临时改变的题目,下次需要注意活动开始:
出现了人员迟到的状况,在等待成员的同时,并没有暖场让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想着模拟群面时大家会走这个流程,而在模拟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紧迫,大家也没想着去介绍,导致整个活动几乎叫不出对方的姓名,是一个需要改进的点,需要做到避免迟到+破冰暖场-
活动进行:
(1)在第一次贴便利贴的时候,有些人比较拘谨,并没有将思维发散开来,可能有些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表述的不够清楚,最后的结果表现出前期没有完全的配合,导致小组的进度稍微变慢,所以主持人在讲解的时候应该多问多以他们的视角去思考输出,而不能自说自话
(2)活动进行一半时物料不够了,在小组沟通的时候,主持人现场去购买了便利贴回来继续使用,是对前期预估的一个失误,下一次需要把握
(3)在两个小组陷入纠结的时候,主持人应该给一些中立的建议,比如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切忌以自己的想法带领成员走偏,这不符合发散的思维
(4)在整个的流程中,时间把控非常不好,由于很多意外的因素,导致计时不严谨,就导致了成员对时间的概念不清晰不遵守,最后延误了一个小时才结束(当时和朋友约了海底捞555,等我到了就剩锅底了),之后的2.0版本一定要注意
-
活动结束:
活动结束,两组设计的内容分别是
“针对大学生提供课程、面试、辅导、规划一系列的app”,类似于三节课和校园招聘公众号服务的结合体
“针对小群体(抑郁症、中性者等等)的自媒体社群辅导”,让他们来运营自己的小圈子,找到同好,同时收获一份互联网经历(和我开始设想的不太一样,但其实这可能才是马拉松的精髓,不同的范围就会造就不同的产品,而且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活动结束后,针对双方的路演展示,进行了彼此的提问,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环节(像是面试官刁钻的提问hhh),可以看出大家很享受这个产品设计的过程,并能够在最后进行深入的交流
写在后面
如果满分10分的话,我会给这次的活动打一个6分,虽然核心的产品流程较为完整,但整个的用户体验仍需优化,希望可以有机会继续组织2.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