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在新征程上,应打好整治形式主义的攻坚战、持久战,切实减轻基层不必要的工作负担,让更多减负成果惠及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工作效能,更好为人民服务。
明确基层职责边界,要“疏枝剪叶”,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让基层干部心中有数、手中有法、肩上有责。明确基层“挑哪副担、干哪些活、扛什么责”,方能避免权责失衡、责能错位的“剪不断、理还乱”,真正实现责权对等、运转顺畅。确保基层能履责,还要“引泉入田”,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打通保障基层运转的关键节点,让基层干部有能力挑重担,有信心解难题。通过完善机制,激励干部增强担当精神,在履职尽责中体现价值、展现作为。
精简流程机制,根治事务处理中的“文山会海”。基层干部应是服务群众的“行者”、落实政策的实干者。精简流程、规范机制,既是为基层减负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然路径。应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开会要少而短,务求实效,避免低效空耗。避免形式主义,重在抓实效,纠正“跟风值班”“攀比加班”等形式主义倾向,让基层干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真抓实干中。
优化考核体系,摒弃评价机制中的“烦琐哲学”。实践中,一些部门过度依赖考核,且考核事项众多,指标层层嵌套,既缺乏科学性,又增添了不必要的复杂度,失去了该有的评价和引导功能。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根本上优化考核体系,摒弃“烦琐哲学”,让考核真正为提升工作质量服务。精简考核事项需要“挤水分”。有效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减少重复检查,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去掉多余的部分,只留下最重要、最有效的内容。考核方式也可更加科学灵活,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一刀切”。同时,可以尝试优化分类考核,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指标,使考核既精准又务实,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基层治理发挥更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