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琳最近和先生冷战,原因是,她家只有一个女儿,她先生非常渴望生第二个孩子而她不,而且她是非常不想的那种。
琳说,身边很多人都劝她生第二个,包括她妈妈,理由和路人一样,反正她也只是在家带孩子,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带,生多一个,孩子有个伴,不至于孤单,最多辛苦前几年,以后就好了。都是经验之谈,语恳言切。每次,她都一笑而过。
琳坚决不生第二个,有她自己的理由。
作为全职妈妈,自从娘家坐完月子回来自己的家以后,从来没有人在带孩子方面帮过她一把,大至孩子生病,小至洗孩子的衣服,都是她自己一人操办。孩子不舒服,最累的是妈妈。每次在医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被人包围着,而她抱着孩子挂号、轮候、交费、取药,那个做爸爸的,明知道她带孩子看病,却连问候都没有一句,还振振有词:我相信你。起初她也觉得委屈,后来就习惯成自然了。和他吵有什么意思呢?到头来还不是要从他手里接过生活费?
琳百分百属于那种“靠不得婆家,依不得娘家”的人。她的父母要照顾孙子,无暇分身顾及外孙女。公婆虽然闲赋在家中,但已经提前开始养老,琳的先生每月准时汇款赡养父母。他们三年前绝对不提照顾孙女的事,从不出钱,也不打算出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在她面前提过让她生第二个的事情,最多只是在背后劝说自己的儿子。琳几次听到,也假装没有听到。
她对双方父母从无怨言,孩子是自己的,没理由要依靠别人来照顾,她也在能力范围内照顾双方父母,她觉得照顾父母是必须的,但因能力有限照顾不周,除了说“抱歉”,她没有其他办法,因为她也自己的家庭。她觉得一家三口,经济条件虽然不过如此,但丰衣足食,一年外出旅行一两次,在家招呼朋友、请客吃饭都不必担心囊中羞涩,发生什么事也不必手忙脚乱,能够维持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好。如果生多一个,生活水平必定下降,而且,她实在没有精力照顾多一个孩子。难得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她也想趁着这个机会重返职场,做伸手牌太没有尊严了。
琳说,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不觉得苦,这些年,孩子带给她很多乐趣。可是,如果要重新经历一次,她承担不起,何况她还有女儿要照顾。她最怕的是,她已属于高龄产妇,万一有什么事,才三岁的女儿怎么办?
所以,生二孩?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她的先生,执意要生,理由是,想让女儿在父母走后,还可以有人依靠。又说,别人经济能力不如自己都不怕生,她有什么可顾虑的。
几次争持不下,她冷笑: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彼此算计,为一些小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呢。你几时又有这种幸运可以向兄妹倾诉心事?人家有六个荷包,你有几个?
一向合拍的两个人,因为生不生第二个这个问题,数次不欢而散。奇就奇在,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久久谈不拢。 作为女性,也十分希望,在生不生二孩这个问题上,男方还是要多听听女方的意见。怀孩子的是她,生孩子的是她,根据国情,毫无疑问地,养孩子的也是她,即使家中有人帮忙照顾,为孩子操心最多的,还是她。“生儿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句话说的不是父亲,只是母亲。不是有这么一个段子吗?“父爱如山”,做父亲的,一般就是坐在那里不动。其实,也不算段子,多数时候情况属实,有几个父亲敢说自己不是这样的呢?阁下上一次带孩子去打预防针,又是几时?抑或,从来未曾见识过那种四处都听得到孩子哭泣的场面?
有些人因为爱孩子,所以,带多几个来看花花世界。有些人也是因为爱孩子,所以,一个就足够,因为实在无法保证多一个是否能够享用同样的资源,也担心社会环境,无谓看到有人在自己面前受苦。这些都是值得尊敬的行为。无论一家有几个孩子,他们都一样长大,是否生活得开心则不在讨论范围内。
但是,夫妻二人都为家计奔波,家中大小事务包括育儿都交给老人打理,老人精力有限,已经显得筋疲力尽的那种,还是慎之又慎比较好。
在生或不生二孩这个问题上,很多适龄妈妈都被追问过,有些比较理智,坚决不生,笑对殷勤询问:你喜欢孩子?你可以生多几个嘛。有些实在耐不过家人的劝说,生了下来,日子也一样过,毕竟,生孩子是自己的事,也没有人会在外人面前诉苦。
不过,琳说,生了第二个孩子的朋友,基本不会问她要不要生二孩这个问题,尤其是事业女性,可见有苦自己知。仔细想想,也确实是如此。全职妈妈在家忙得七手八脚都不够用,最多只有她的良人说她做得不好,事业女性还有老板和同事,因为孩子动辄需要告假,手头上的事免不了要麻烦别人跟进,老板和同事心里都不痛快,压力可想而知。
都说生孩子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二有随时可调遣的人员;三有体贴给力的丈夫。少了其中一个,女性一定要考虑清楚。如果确实心理承受能力很强,自己经济能力也很好,十分喜欢家里多一份笑声,绝对不必担心会有产后忧郁的女性则不妨。
女性之间,常说这样一句话,要很爱很爱一个人,才会肯为他生孩子。但其实,应该是,要很爱很爱孩子,才生下孩子。
生孩子,不是生下来就可以了,要考虑的有太多。养育成长、培养兴趣、供书教学,样样和经济挂钩。不是和别人比较,但也希望,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的小朋友也有,免得他问:“为什么我不能去学钢琴?为什么我们不去欧洲旅行?为什么我没有这样那样的玩具?”能够给到子女全世界的父母只是少数,作为大多数,也希望日后子女长大,回忆成长道路,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学不了钢琴,我们可以结他;不去欧洲,去杭州也不错;没有很多玩具,但至少有一两样他爱不释手的心头好。一个孩子,这种情况可以应付,多一个呢?
当然,如果一个人确信自己的孩子只是闲时到街边公园放风筝就心满意足了生多几个也无可厚非。不过,社会资源有限,一个人得到的,另外一个人未必可以得到。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小孩也不可能一直生活童话里,早些让他们认清事实真相才是正道。无论如何,我们都盼望孩子快乐的生活,而不是挣扎着生活。
无论是尚且年轻,还是已经步入中年,大家也应该要有自己的生活,为孩子操心白了头,日后孩子也未必会领情。
话说回来,作为局外人,大家对他人的行为实在不宜过多关注,人家生不生孩子,生多少个,那是人家的事,人家生人家养,心血时间与金钱都是贵客自理,并不需要旁人操心。不过,作为负责任的人,还是希望大家凡事量力而行,人人都希望听到孩子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