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太原分社/小溪
“我们每个人都对人说教过,但是很少有人因为说教而真正改变” ——黄执中
人与人之间的底层逻辑
人是怎样形成他的看法?又是怎样改变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而且还跨越了很多区域:
第一领域主题 改变他人看法的前提:
对人不对事 每一件事它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你们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做的
每件事情都是偏好于选择的结果。
底层逻辑 美学就是一个讨论情绪的科学,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努力找出合适的
管道、配方、路径,让人产生他想让人产生的感觉。
第二领域主题 说服他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没人喜欢被改变每个人的脑子里,对已有的看法、观念或立场都是过去生活经验中无数偏好和选择的结果。他不是被你说服的,而是那个想法是他早就有的,只是被你启发了,想通了,而不是被改变。
选择权句式你应该/我需要
你为什么不/你为什么要
(2)没有人喜欢不知情这是前一个点往下的延伸,每个人都想知道理由,你告诉别人理由,基本上就是最简单的说教方式。
(3)所有人都希望有退路说服一个人,除了让他有选择权,让他知道完整的事实,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你随时可以反悔、有退路。
第三领域主题人的情绪与问题
不同情绪的效果愤怒:让人强化既有的看法
惊讶: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对的
悲伤:帮助人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比如所有人在生病时先想到的是父母。孩子、爱人。
如何拆解情绪求职和离职都是双重的标准。求职都是理性的,离职的时候都是感性的,很少有人能做到相反的状态。
对问题的理解
问题就是期待跟现实的落差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问题消失,一种是提升现实满足期待;另一种是降低期待满足现实。你的问题都是你的期待,所以你真正面对的不是问题而是你自己。
你眼中的问题就是别人眼中的解决方案
另外有个词叫拖延症,它是个结果,不是原因。因为不喜欢、不想做所以才会拖延。
这个问题可以是谁的思考这件事,这是谁的问题,任何问题没有对与错,而是有个定律:谁痛苦谁改变/谁需要谁让步。
第四领域主题发现沟通背后的人
描述问题的人这件事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就等于开启了你继续描述这件事情的过程,这会让它更有效率。有几个标准:主动性、互动性、探索性。
故事背后的人我们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有个有趣的测试:
当大家初次见面时,一般而言会对你有什么样印象?(我们的面具)
你童年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我们的恐惧)
你觉得自己的性格中,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武器)
你非常羡慕别人身上拥有,但你自己却不具备的性格是什么?(真我/光明面)
你总是因为性格中有什么样的特点而陷入什么样的麻烦?(弱点)
你特别讨厌其他人身上什么样性格特质?(你的黑暗面)
我们戴着面具掩藏着恐惧,但是面具没办法解决恐惧,就得用第三点武器解决恐惧。如果有一天真的恐惧消失后那就是你的光明面—真我。第五点是弱点,是主要考验你的地方如果你没有克服恐惧你就会进入你的黑暗面,很有可能变成你讨厌的那种人。
今天讲情绪沟通,主要讲怎样接触一个人。
人是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沟通都分为两层,一个叫外部目标,一个叫内部目标。
所有改变别人的人,都要学清楚这件事,没有人喜欢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