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
译者:宝树
原著名称:《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2005年5月第2次印刷
原著出版时间:1987年
来源:下载的 mobi 版本
豆瓣评分:7.8(2184人评价)
被引用次数:232(from Google 学术)
很小的一本册子,是王家祥和高原两位同学即将进行的《哲学简史-从古希腊到启蒙时代》分享的阅读材料,围绕9个核心的哲学问题展开概要说明:
- 关于我们心灵之外的世界的知识
- 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
- 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 语言如何可能
- 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 道德的基础
- 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 死亡的本性
- 生活的意义
在阅读的时候略感压抑,因为最近不属于个人的阅读季时段,突如其来的大量思考,与忙碌工作形成巨大的反差,好在书很薄,一个小时不到就能够翻完,有过半的内容能够掌握,余下一半需要慢慢消化,是一本特别适合入门的哲学小册子,非常棒~
对本书的一篇简评:
https://www.douban.com/review/1057083/
概念摘录:
唯我论:
你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身体或大脑。你之所以相信它们的存在,这也只是通过你的感官印象。你从来没有见过你的大脑,你只是假定人人都有大脑,所以你也应该有。但是就算你见过,或者你以为你见过,那也只是另一种视觉经验而已。也许唯一存在的东西就是作为经验主体的“你”,而根本不存在什么物质世界——没有星辰,没有大地,没有人的身体。甚至也许连空间都不存在。
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推出一个最为极端的结论:只有你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这种观点被称为唯我论(Solipsism)。它非常冷僻,没有几个人相信过它。你可以从我的口吻中看出,我本人并不持这一观点。如果我是一个唯我论者,多半就不会写这本书了,因为我不会相信存在着读它的人。
怀疑论:
以心灵之内的东西作为基础,你不可能推断出在你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个客观世界。或许以下这个更温和一些的说法才是正确的答案: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就一无所知。或许有一个外在世界,或许没有。如果有一个外在世界的话,它和你所看到的世界或许完全不同,或许大体类似,但是无论怎样,你都对此一无所知。这种观点被称为对于外在世界的怀疑论(Skepticism)。
怀疑论还可能有一种更强的形式。通过与上面类似的论证可以得出,你甚至根本不能确信自己过去的存在与经验,因为你所接触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心灵中当下呈现的内容——包括记忆中的印象。如果说你不能肯定在心灵之外的世界现在是存在的,你又怎么能确定“你自己”在现在之前就是存在的呢?
验证论:
根据这种看法,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来的梦压根就不是梦:它就是实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于能够被观察到的东西的观年。[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验证论(Verificationism)。]有时候我们的观察是被歪曲的,但是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被其他的观察所纠正。
二元论:
一个可能的结论是,存在着一个灵魂。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附着在你的身体上,因此二者可以相互作用。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么,你就是由两种极为不同的东西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加上一个完全精神性的灵魂[显然,这种观被称为二元论(Dualism)]。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灵魂存在的说法不仅早就过时了,而且还是不科学的。既然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都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只是同一些化学元素不同的组合而己,为什么我们就不是如此?
物理主义:
认为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这种观点被称为物理主义(Physicalism)[或者有时候被称为唯物主义(Materialism)]。并没有一种特殊的理论能够使得物理主义者具体地指出脑中的何种过程对应于我们的体验一比如品尝巧克力的体验。但是他们相信,心理状态只是脑的状态,而且我们不可能基于哲学上的理由来否认这一点。有关的细节必须有待科学来发现。
两面论:
这种观点认为,脑是意识的发生地,但是它的意识状态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这种观点被称为“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按照这种理论,当你咬一口巧克力的时候,在你的脑中就产生了一个两方面的状态或者作用:一个物质方面,它包括许多不同的电化学反应;一个心理方面,也就是对巧克力的味觉体验。当这个作用发生的时候,科学家如果观察你的大脑,只会看到物质方面,但是你自己却可以从内部感受到心理方面:你会有尝到巧克力的感觉。如果事情是这样的,那么,你的脑自身就有一个不能被外在观察者看到——即使把脑切开也没用——的内在方面。一旦这种内在作用在脑中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发生,你就会有触觉和味觉等等。
决定论:
有些人认为,在绝对的意义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做与我们事实上所做的不同的事。他们承认,我们所做的事情依赖于我们的选择、决定和需求,并且在不同的境况下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不像地球,总是一成不变地绕着地轴自转。然而他们的主张在于: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经验、欲望和知识、他的遗传因子、社会环境、各种选择的性质,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这一切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成为必然。
这种观点叫做“决定论(Determinism)”。决定论并不主张,我们能够知道宇宙中的一切法则,并且用这些法则来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不可能知道影响人类行为的一切复杂条件;其次,即使我们知道了若干条件,并且尝试着做出预言,但是这一预言本身就会导致条件的变化,它本身就可能改变被预言的结果。然而,决定论的要并不在于可预言性,它的设想是,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被自然法则所主宰的,就好像行星的运动被自然法则所主宰一样。一个行为的诸多条件正是通过这些自然法则的安排,才能够决定这个行为,并且排除掉其他一切可能性。
摘录:
我相信,学习哲学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思考特定的问题,所以这里也就不再赘述哲学的一般性质了。我们将要思考的九个问题如下所示:
1·关于我们心灵之外的世界的知识
2·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
3·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4·语言如何可能
5·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6·道德的基础
7·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8·死亡的本性
9·生活的意义
这些只是从许许多多哲学问题中挑选出的一部分。
如果决定论是正确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些问题。然而,也许它并不是正确的。现在许多科学家认为,对于基本粒子而言,决定论是不适用的。例如,在给定的条件下,电子的运动是不确定的。也许决定论对于人的行为也是不适用的,这就给自由意志和责任留下了余地。如果说人的行为,至少是其中一部分,并非是事先就被决定好的,那会怎样呢?如果说直到你做出选择为止,你是选桃子还是选蛋糕仍然是一种开放的可能性,那会怎样呢?这样的话,给定选择前发生的那些事情,你可以作出任何选择。即使你事实上选择了蛋糕,当时你还是能够选择桃子
道德的基础在于如下的信念:某些特殊的人(或动物)受益或受损,这不仅在当事者自己来看是好事或坏事,而且从普遍的,每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都能够理解的角度看,它就是好事或坏事。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决定做什么的时候,就有理由不仅考虑自己的利害,而且也考虑到他人的利害。而且,如果人们只考虑到某些其他人一他的家人和朋友一的利害,这仍然是不够的。当然,他会更为关心他自己和某些特定的其他人,但是他也应当考虑他的行为对所有人的影响。如果他还是个正常人的话,他也会希望别人这么对待他,即使这些人与他素昧平生。
道德一般被认为是普遍的。如果某事是错误的,那么无论对谁都一样;例如,如果因为想要偷钱包而杀人是错误的,那么,不管你是否在乎被害者,这都是错误的;不过,如果不去做某事是因为它是错的,并且如果你做事总是出于一定的动机而人们的动机总是千变万化的,那么看起来就很唯有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唯一的对与错的标准。对与错不是唯一的,因为如果人们的基本动机各不相同的话,这就不会有一个人人都有理由遵守的基本的行为标准。
有三种方式可以处理这个问题,但它们都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第一,我们可以说,对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扬善避恶:只有有着正确的“道德”动机(特别是对其他人的关心)的人才会因这件事是对的而去做它。这种说法承认了道德的普遍性,却牺牲了它的力量。而且,说某人去杀人是错误的,但是他又没有理由不去杀人,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也不太清楚。
第二,我们可以说,人人都有理由去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但这些理由并不依赖于人的实际动机。毋宁说,这些理由是用来改变人的不良动机的。这倒是将道德和行动的理由联系了起来,但却没有说清楚这些不依赖于人人都有的实际动机的普遍理由是什么。说一个杀人犯的一切实际动机或欲望都要求他杀人,而他却有理由不去杀人,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我们可以说,道德并不是普遍的,并且,一个人在道德上所应当做的也无非是他有一定的理由去做的,而这些理由又依赖于他对一般人的关心程度而定。如果他有强烈的道德动机,也就会有强烈的道德理由和道德要求;如果他的道德动机非常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其道德要求也就会随之非常薄弱或根本没有。这看起来倒是比较符合人的现实心理,不过却与通常的道德观念相悖,这一观念认为:道德规定对于我们大家都是适用的,而不只是对少数好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