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年龄:苏格拉底前问宇宙客观性,称机械论,苏格拉底后偏人之主观性,马克思之明物性,今人畏于物性。
中国哲学年纪:阴阳,五行便是为人事,易经,儒学,老子,魏晋玄学,再后来没有资格为哲学,从始至终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之所乐。
哲学者,追本溯源,在于心也,这当然只是对于有心人。
数学是否属于神性暂且不论,凡以为数学动因恍惚者,罗素便以奥尔弗斯主义冠之,试问主义大于心么。
社会学,仅为科学态度之手段,循物性,尊时空,而人心概莫能束也。
信仰逻辑说到底是神性,践行伦理说到底是人事,除此以外好像没有什么事。
罗素说:"从肉体专制解放出来后,可以使人伟大,也可以是罪恶的伟大(希特勒),我分明看到一个踩在历史头上的旁观者,因为看见过柏拉图,希特勒,所以异常决绝的肯定着他的理性。如果他问问柏拉图,再问问希特勒,就会发现自己的浅薄,逻辑的必然性也会使伦理成为必然。
罗素是一个虚弱的穷人,到处找寻自己,他羡慕一种"放心"的圆满,却是不敢,荼毒灵性就是他唯一的快感。
从反向说,罗素和人类紧密相连,他需要实用,需要并不存在的人类意义,在他就是内化的自己,但此目标是伟大的。
"逻辑和数学是假设的,罗素如是说"理由是现实中没有"一",也没有直线,他不确定数学的必然性,出于他认为的诚实。
我猜他到死都是平静的,没有激情可言。
罗素是轻松的,因为不用判断,不知如何填满时时刻刻的空虚呢?我同情那扭曲的脸。
罗素评价柏拉图描绘的苏格拉底:"世俗的成败,他不介怀,对于死亡大勇不惧,最后时刻都是安详,儒雅,幽默,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缺点的……作为一个人他是圣者,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可就住在地狱里啦"!这些评价如果只是文字游戏的话根本没有意思,只有当其为人类心灵共识才是"有用的",他所需要的一种哲学家是比人的概念还大的概念,哲学家大于人?他寻找客观性,一种存在真实,而且需要以人类的语言逻辑表达,而不承认其中必然的共性,缺陷,真是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