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是学生课堂上获取知识的第一道关口,著名教育家严济慈说过:“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式,要想学得好,首先要提高听课效率。”学生提高听课效率,除了受教师的授课方式影响外,还与自身的听课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学生的听课心理,是其特定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学生进入课堂听课,其听课状态直接决定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一般来说,学生中会出现四种听课状态:
1. 游离状态——学生听课时眼睛一直盯着老师,但心早已飞出课堂,想些稀奇古怪的事,根本没听进老师讲些什么;
2. 若即若离状态——学生听课时而认真,时而走神,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似懂非懂,随自己的兴趣左右,只顾干自己喜欢的事;
3. 饥渴状态——学生听课时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教学进度,只希望老师告知结果或答案,不求甚解;
4. 兴奋状态——学生听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获得与教师的思维共鸣。
许多课堂观察表明,成绩差的学生通常听课时表现为游离或若即若离的状态,成绩好的学生听课时一般表现为饥渴或兴奋状态。
课堂上学生听课状态的差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从客观上讲,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知识基础等都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效率。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晚睡晚起,一天中晚上精神状态最好,而白天上课时就容易打瞌睡;而有的学生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白天精神状态最好,上课时容易集中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就比较符合课堂学习的需要。
前晚遭遇失眠困扰、课前知识准备不足、课间偶发情绪纠缠等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当日的听课状态。从主观上讲,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喜爱程度、对课堂学习的价值认识都会影响其听课的效率,如有的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会从情感上排斥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认真听课;
另外,有些学生听课时抱有错误的想法,认为上课听不听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后可以自己看。这些想法会让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学生听课进入兴奋状态,这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想使自己达到听课兴奋状态,首先要端正自身学习动机,认识到课堂听课是一种有效获取知识的方式,不要寄希望于“课下”,要通过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来减轻课下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其次,课间不要从事太兴奋的活动,尽量避免同学之间追赶、争吵,或看小说,写作业,最好离开教室,到外面散散步,吸点新鲜空气,也可以搞些轻微的体育活动,通过积极的休息,使大脑的疲劳及时消失;
最后,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做笔记,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结尾和对一些重难点知识作出某些语气或动作的提示。另外,不要在课上死钻“牛角尖”,不懂的地方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讲,课后再去钻研,这样可以保证听课的连续性。
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进入听课的兴奋状态,需要经常变换授课方式,增加新鲜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一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