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圣人之所谓道,不离乎日用常行之间。
“恂恂”,是谦卑驯顺。“便便”,就是辩,雄辩。
孔子在乡里乡亲中间,恭顺谦逊,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到了宗庙朝廷,祭祀议事的时候呢,则雄言善辩,讲话明白,毫不含糊,但又很谨慎。
为什么在乡里木讷呢?那是不以贤智压人,显得你比别人厉害。都是父老乡亲,礼恭而辞简就好。而到了宗庙朝廷,那是要说工作,讲正事,必须言所必言,辩求明白,坚持原则,只是谨慎不放肆罢了。
我们有的人就相反了,在乡里乡亲中间,他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别人都不如他,所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等到了庙堂之上,他又自卑了,战战兢兢,舌头打转,说不出话来。
大家早上好啊!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今天我们要开始讲论语的第十篇《乡党篇》了。在讲之前还是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到的内容,也就是第九篇《子罕篇》的最后一章,31章。
这一章是以《诗经》的一句话作为开篇,孔子是做评论的。《诗经》里的诗都非常的优美,读起来感觉到特别的舒服,有气势。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就是唐棣开的花繁密如云,有点像桃花,结深红色的果实,非常美丽,翩翩然花朵摇动,在风中摇曳,好美好美啊!
你就像这唐棣花那么美丽漂亮,你说我怎么能不思念你呢?可惜呀,我们住的地方相隔太远了,看你太不方便了,所以我才没有去看你。
孔子就发表评论“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你那不是真思念,好吧!如果真的是想她,你抬脚走就是了,能有千山万水阻隔吗?哪里有什么远不远!
说的是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另外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儿,如果真的想答应对方的承诺,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除非不可抗力,否则的话,都是你不够想而已,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了。
你说你爱一个人,可惜隔得太远,那还是不够爱。如果真爱,有什么远不远,人不在,你心就飞到那里去啦!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和他在一起,去看他。
你许诺别人的事没有做,你说对不起,太忙了,其实哪有什么忙不忙呢?你就是觉得对方不重要嘛,你忙别的事去了。你答应坚持做的事情,你没有坚持下来。还是在心里不够重视呀。
比如我们学论语你足够重视,像我一样,像秋艳一样,像慎独、舒妍、九夕等等一样,你能坚持不下来吗?像雪雪、土芳、夏夏、晨萱、李栋等等一样,他们可以,你足够重视它,你就有时间啦。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天下事,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不做。只要你去做,结果都不会太差,这也就是说,心想则事成。事不成,是因为你不想,你不真想。
好了,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之后,我们开始新的一篇,第十篇《乡党篇》。《乡党篇》是孔子的门生弟子,记录孔子平时的容貌,威仪、言语形态的这么一篇。
杨氏注解说,圣人之所谓道,不离乎日用常行之间。
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道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就在我们的日用常行之间,它就指导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指导着我们的言语等等
孔子教导了那么多学生,应该这么样、应该那么样,那他是怎么做的呢?有句话叫:身正为师,身先为范。
就是你作为老师,你要起到模范作用、示范作用,言传不如身教,这个身教就是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弟子们、门生故吏门都会照样学样。他不单听你怎么说,而且他要看你怎么做,去模仿你。
老夫子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弟子们都注意观摩审视,而且有心人就把它详细的记录下来了。
尹氏注解说,孔子的弟子、门生太好学了,把老师的音容笑貌都记下来,传诸后世,今天我们读到宛若圣人就在眼前啊。
孔夫子是刻意为之吗?不是,他是圣德所致,自然而然动容周旋,无不中礼。
什么意思啊?就是孔子这样做,并不是故意装样子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他有了足够的礼仪道德规范修养!做的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做出来的,不管他是行动、容貌,他和别人交往,周旋就是交往,都自然而然地合乎礼节!厉不厉害啊?太厉害了。
具体怎么表现呢?通过《乡党篇》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见什么人,该用什么态度,说什么话,该穿什么衣服,该怎么去应对,你真学好了,你就知道圣人真的是圣人,所言不虚。
好,开始讲正题。
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这里的恂恂是谦卑驯顺;便便,通“辩”,辩论的辩,就是雄辩的意思。
这一章分成两种情况,就是孔子在乡党,也就是乡里乡亲之间,身份作为老百姓的时候,他是恂恂如也,恭顺谦逊,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这是一种表现。
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在宗庙朝廷,工作的时候,在工作场合,比如说祭祀,宗庙就是祭祀,和在朝堂上,他就雄言善辨,说话清楚明白,毫不含糊。
但是他又很谨慎,就是该说的说,说的很清楚,不该说的不说,不是乱说,乱讲,为了夸耀自己的口才好,藐视众人,而是说的话非常的得当、得体。
大家肯定会问了,他为什么在乡里木讷呢?就显得好像不太会说话。这是因为他不以贤者压人。因为在乡里,比如说我们回到老家吧,普遍的都是熟人,也都是亲人。换句话说呢,整体水平属于不算太高的,都觉得你很高大,这个时候你再胡吹八侃的,他就会觉得你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对你愈加神秘了。
有的人可能会羡慕你,但很多人可能会嫉妒你,或者很恨你。装什么装!在我们面前摆什么臭架子!你不就是个谁谁谁吗?从小我看着你长大的,,你那点东西我比谁都清楚。往往会生出很多非议。
这个时候我们老老实实地,见着人好好的打招呼,该下什么称呼下什么称呼,该尊敬的尊敬,该和颜悦色的就和颜悦色。这样的话别人就会对你高看,这个人真不简单,不以势压人,道德修养高。
我们这些战友,你如果是农村长大的,你就会知道你回到老家,你非常谦虚有礼貌,别人对你一种态度,如果你回去,觉得自己不得了了,你看看别人是怎么看你的你就知道了!那孔子是深谙此中之道。
到了宗庙朝廷,那里是工作的地方,工作地方是讲正事啊!你必须言所必言,辩求明白,坚持原则。
这是工作场合,该你表现的时候,你就要好好的表现,但是又不能放肆。
那有的人会相反,在乡里乡亲中间,他会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别人都不如他,所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大家想想,这样是不是会让人反感啊!
等到了庙堂之上,正式场合的时候,又自卑了,看着谁都比自己强,战战兢兢,舌头打转,说不出话来!该你表现的时候你怂了,不该你表现的时候你牛的不得了,这样行不行呢?不行,那怎么可以!
再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乡党。
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四闾为一族,五族为一党,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也有的说是500家为一党,12500家为一乡。总而言之,大家知道就是地方单位就是了。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说话是非常讲究艺术的,也就是见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那在历史上比较擅长说话的是谁呢?就是纵横家,也就是鬼谷子,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苏秦,一个是张仪,苏秦靠杰出的辩才说服山东六国,合纵抗击秦国。当时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合纵抗击秦国,风头一时无两。
而张仪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实施连横战略,先后在秦国和楚国担任宰相,也是靠说话获得成功的典范。
儒家的口才差吗?也不差,只是没有以此出名罢了,就是它的专长在仁义道德。所以在口才这一块,没有特别突出地显示出来而已,但是这里面确实有牛人。
孔子对言谈和说服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孔门有四科,其中有一科就是言语科,那言语科的佼佼者是谁呢?一个是宰我,一个是子贡。
子贡大家都知道,当年他为了避免鲁国遭到齐国的侵略,带着礼物去周游五国,结果搅动了五国之间的战争,最后鲁国什么事没有,吴国、越国、晋国和齐国等几个国家,有的灭亡了,有的败落了。
子贡一言改变了春秋末年的政治格局,那是相当不简单的。他的口才不比苏秦和张仪差,而且时间上更早。
后来,孟子和荀子都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光大儒学。这两个人也是了不起的演说家,特别是孟子。你看《孟子》这本书,它不像孔子是只言片语,一章一句话。孟子是长篇大论,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谁谁谁,与他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对话,把他的政治思想都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这也是能言善辩之士,说话都非常讲究,有技巧,很高超。
那从这章就可以看出来,孔子就特别会说话,他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亲爱的战友们,对于我们来讲,通过这章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我们面对着普通人,比如说回到老家,有没有觉得自己很牛逼啊,说话生气凌人啊,不要,千万不要!
我们和家人说话,有没有必要拿着在单位里的架子,我是领导,我是老板来对待家里呀!不行,家就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就要体现出你的关爱来。
我们在工作场合该你去表现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表现。但是也要谨慎,否则言多必失,你不小心就得罪人了。
我们下一章学习孔子在朝堂上的表现,见了下级该怎么表现,见了上级该怎么表现,见了君王该怎么表现。你看他无论应对什么人,他都能够很得体,既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又不至于让别人反感,厉不厉害啊?厉害!这就是度的把握。
我们往往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差在哪里啊?就差在你能不能在合适的时候,说适合的话,而不是不该说的乱说,该说的不讲。该你表现的时候你怂了,不该你表现的时候你夸夸其谈,那是不行的。
比如说我们在酒桌上和朋友吃饭,就要聊一些轻松的,不要谈论重大事物,也不宜谈论过于沉重的话题。几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无事闲谈,听别人吹吹牛,你可以适当的参与进来,别显得太远,但是也不要夸夸其谈,呈口舌之利。
适当的可以参与,或者听听就够了,让普通人在普通时候牛逼一下,我们关键时候牛逼起来。
我们学演讲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学习说话的艺术。
好了,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接着学习下一章。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继续学习,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