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究竟应该写什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向、观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所以很难统一。
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里面的花色彩缤纷,姹紫嫣红。因为经历感受各有不同,也就有了文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那么文章究竟应该写什么呢?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抛开纯粹学术性的研究文章,就以我们常见的散文为例。
我是一个刚入门的文学爱好者,闲来无事喜欢提笔写几篇“豆腐块”文章,或针对某种现象,或抒发内心情感,或回忆过往,或憧憬未来。
积少成多,四五年下来,零零散散有近百万字。虽然立意、文笔并不好,但毕竟是自己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也算是自己这几年里的小成就吧。
以前,我在网上几乎不怎么看别人写的文章,总认为在手机里读书是走马观花,很难体会其中韵味。相对于自己几十年来养成的捧着书本的习惯,少了想象和品味的乐趣。
有人说网络上的文章属于“快餐”,读文一时爽,缺点是营养方面有限。受此观点影响,我偶尔在腾讯新闻里看文章,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
来到百家号后,一有时间,我就如饥似渴地拜读别人的文章,期盼自己能和久逢甘露的庄稼一样汲取别人作品中的优点,取长补短,以求自己在写作的道路上早日成长起来。
总以为别人对网文的评论带有某方面的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却发现自己错了。
刚开始在网络上读别人作品的我也是满怀欣喜,心情激动,看哪一篇都好,读哪一篇都感同身受。但时间长了,读得多了,却发现网络里的文章几乎都有几个共同点——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风,一通讲不完的道理。
虽不敢说百分之百不好,却也良莠不齐,好文章实属凤毛麟角。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讲各种道理的鸡汤文,配以唯美的插图呈现在大家面前。
初读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看得多了,总有种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的感觉,让人很难认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品起来清汤寡水,让人心中茫茫然不知所云。
自古至今,道理多了去了,也就从不缺给你讲道理的人。这里也是如此。
我把这样的文章称为没有烟火味的文章。文章因时而著,不接地气,远离生活的文章,在我看来不是好文章。当然,这是一孔之见,不喜勿喷。
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生活再加工、提炼、升华的艺术。这种艺术应该扎根生活的土壤。
离开了生活的写作就像空中楼阁,虽然看起来高高在上,却虚无缥缈,总让人觉得不接地气,成为了生活以外的另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超脱了物质,没有了烟火气。
我们皆是凡夫俗子,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烦恼忧愁每天都在经历,为什么就不能写一些真实的事情和感受呢?难道只有把文章写出不带半点生活气息的仙境才算得上高大上吗?
每一篇这种文章背后的人好像都是成功人士,人生赢家。他们或喜欢以智者的身份出现,给你诠释各种各样的道理,很享受教化别人的成就感。或宣扬岁月静好,让你安于现状,继续庸庸碌碌的生活下去。
依我看,告诉你岁月静好的人,实际上给你奋斗的心上浇了冷水,熄灭了你内心的热情,阻碍了你追求梦想的脚步。告诉你大道理的人一生都在耍嘴皮子,往往一事无成,既荒废了自己的时间,也企图耽误你的行动务实。
“文以载道”固然没错,但谁又能说不给别人讲道理、谈经验、教训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
看似唯美文风和画面的文章已经脱离了生活,没有了烟火气,缺少了普通人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快乐、痛苦,远离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对我们意义不大,也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
写身边事、写平时生活中的欢声笑语、痛苦伤感、离别相聚,写生活中的亲情、友情、感情,写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这样不好吗?不真实吗?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吗?
为什么要那么虚伪?把自己扮成一个身在凡间,心似神仙的高高在上的小丑呢?
我们皆为凡人,都食五谷吃杂粮。分享生活中真实的经历和感受,难道不更接地气了?好的文学作品要写的难道不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吗?
生活,也只有生活,永远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