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虽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但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居民依靠就业增加的收入有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的总体差距还是存在的。
而收入的差距会使我们的阶层固化,而阶层的固化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最近相关部门发布了一张“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十级表”,根据大家不同的年收入共分了十个等级。虽然,年收入8-15万,属于小康,不用为“温饱”发愁,但是生活上还是要精打细算。如果有房贷,再遇上一点儿重大疾病或意外事件,很有可能下降一两个等级。
有人说,所谓格调,是一个人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开始的精神追求。但是可支配收入更多的人,格调就越高吗?那些穿着时尚、吃饭精致的“猪猪女孩们”有格调吗?
在《格调》中提到“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仅和钱有关,还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福赛尔非常有名,他不仅写作题材非常广泛,还是作家、文化批评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在书中,福赛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的人的品味做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同时,这本书也可以成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01 社会等级和格调的身影无处不在
2022年中国富豪榜的第一人是钟睒睒,他在2020年因为农夫山泉上市成为新首富,在2021年以948亿美元成为亚洲的第一富豪,2022年他以4550亿元又排在了中国富豪榜榜首。
第一眼看去,会认为钟睒睒很有钱。再看看其他,他是大学学历,职业是企业家,1993年创办养生堂,1996年投资创立了为我们所熟知的农夫山泉公司。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因为家庭环境影响,“儒商”成为了他的个人追求和理念,他为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多次赞助中国的体育事业等等,农夫山泉公司还支持北京申奥、支持中国的航天事业.........
在普通大众眼里对他的了解只局限于“农夫山泉有点甜”;在知识分子的眼里,认为他受到的教育和企业家的身份与他钱多钱少同等重要;在更高一级的人眼中,更关注他做了什么贡献、他的追求和价值观。
正如保罗•福赛尔所说“底层人们乐于相信,等级是以一个人的财富多少来衡量的;生活在中层的人们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接近上层的人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等级身份的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或受教育程度则不加考虑。”
《庄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夏天的虫子如果他的生命只有短短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它是不会知道的。
可见,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也有着不同的局限性,所以造成了格调的不同。
02 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格调
都说钱包彰显了男人的“身份。普通员工喜欢“金利来”,管理人员钟爱“Coach”,土豪的标配则是“Bottega Veneta”。
在《格调》这本书中,作者举了这样2个例子。上层阶级的客厅有磨出线的东方地毯、深色的木墙壁、富有异国情调的过季花卉,中层阶级的客厅里铺满了地毯、有模仿Tiffary的台灯、壁柜里放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下层阶级的客厅的地面是漆布的、有可折叠的人造革沙发以及稀奇古怪的热带鱼;
每个阶层最爱喝的饮品也不一样,上层阶级偏爱用帆船图案的玻璃杯喝不加苏打水却加冰的苏格兰威士忌、中层阶级爱的是马提尼鸡尾酒、下层阶级则是易拉罐装的国产啤酒。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自与自己的父母,而且不同的阶层获得的资源就不一样,培养出的孩子也不一样。
明星的孩子从小就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可是反观普通人让孩子上得起学校,再好点的报几个培训班就很不错了;如果父母是老师,连家教都不用请,可以老师之间相互教孩子,还是不收费的,普通父母教育孩子就是鸡飞狗跳。正是资源的不对等,导致很多人跨不过自己所处的阶级。
还有一部分人想要跨越阶层,却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同化,呆在舒适区的范围内迈不出去。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了环境对你所产生的影响。
乔治•奥威尔曾说过“在经济上,毫无疑问只有富人和穷人两种等级。但从社会角度讲,有着一整个由各种阶层组成的等级制度。每一个等级的成员从各自的童年时代习得的风范和传统不但大相径庭——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他们终其一生都很难改变这些东西。要从自己出身的等级逃离,从文化意义上来说,非常困难。”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的言传身教都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新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8天,并且是用新习惯去代替旧习惯,而不是改变旧的习惯。
正因为阶级的逃离非常困难,所以才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样的说法。
03 等级和阶级外的另类格调
2022年8月19日,亚太最美面孔更新,赵丽颖榜上有名。除此之外,她还是北京和颂文化经纪公司的股东以及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现在的她风光无限,但曾经的她出生农村。2006年,赵丽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报名参赛《雅虎搜星》节目,得到著名导演冯小刚的青睐,进入了娱乐圈。
她也是业内人士口中的娱乐圈的拼命三郎,还曾在采访中打趣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休息不到六十五天。
正是她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人物角色的反复揣摩,才有了从一众小角色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开始出演一些电视剧中的女主,渐渐地为我们所熟悉。
如果你想要像赵丽颖一样逃离原有等级和阶层,也是可以的,主要在于你的决心有多坚决,是否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持续的付出。然而,这些成功逃脱者也往往成了人们口中的“另类”。
这里的“另类”指的是那些有知识和创造力的人们,“另类”大概是他们富于创造力又热爱自由的人们的唯一出路,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
因为我们不可能生下来就能够摆脱贫民或者中产阶级对你的影响,我们只能转变为一个另类,特别是拥有好奇心和独创性这两个潜质时,你才够资格迈入另类的门槛。
加入“另类”,你需要远离父母和家乡,放弃忍耐和克制之心,专心的从事“艺术”、“写作”、“创造性工作”——任何一件能够将他们真正从老板、主管的监督下解放出来的事情。如果能够成功使用自己的才华,就会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另类”了。
作者保罗•福赛尔在《格调》一书中提到,这些“另类”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其中一部分是知识分子,但大部分是演员、音乐人、艺术家、体育明星、“著名人士”坚定的国外定居者和较有天赋的新闻从业人员。
大多数的上班一族,为了一份工资劳心劳力,还常常瞧不起自己的工作。“另类”则更加的热爱工作,常常“把喝咖啡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有敬业精神,没有完成工作决不罢休。
这些“另类”相当于有了上层人物拥有的大部分的自由和一部分的权力,他们思想独立,只是不像他们那么有钱,可以说是“没钱的贵族”。
写在最后:
每个人的格调养成都与自己的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似乎只有逃离家庭和家乡,你才能找到“另类”这条唯一的出路,勇敢的做自己,活出自己的格调。
《格调》这本书试图告诉我们身上的穿戴、看的电视节目、或者是否看电视、吃什么样的饭、什么时间吃饭.......这些都是你所属社会阶级的指示计。
这是一本《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都大力推荐的书,作者的风趣、幽默、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和善意的恶毒,无形中推动了“格调”这个词的流行。
如果你对生活的品味有所追求、对自己的穿着、打扮不甚满意,以及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身材、样貌等等有较高的要求,生活中追求仪式感,此书将会磨砺你的智慧,加深你对生活种种现象的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