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气东升
这几天心绪不宁,很惶恐,不知为何。昨夜晚间又被吹进房内的雨冻醒。果真一场秋雨一场寒,何况这场秋雨断断续续的下了五天五夜。
一位我特别敬重的同事,石姐,看到我写的简书,深夜发来语音,夸赞我文章写得好,向我咨询平时都在看什么书。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而且是我仰慕的人,不论学识才情都在我之上,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竟一下子得意起来,“我根本没有空看书,写得都是日常。”我脱口而出。说得虽是实话,可总觉得说了后感觉不妥,有点炫耀的意味,我怎么能如此不尊重对方。明明知道她勤学好问,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人热情大方,事无巨细她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在单位,她是长辈,更是知心大姐姐;再到引我入简书的蒋老师也多次在他的简书中提到我言之有物;还有一位友人,常年任教初中语文,曾经看过他的一些诗作,文笔灵动,有大家风范,故班门弄斧,每偶得一文,会第一时间发给他看,他也会不厌其烦地进行点评,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前几天,还说我估计到了写作的高产期,我恐担不起这份殊荣。
连续几日,有好几位简书友人陆续关注我,并私信加我好友。甚至有一天,一下子被10个人同时关注。我更觉得任务艰巨。
我知道,关注我的人是对我的一种认同更是激励。在简书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很多好文章,以及优质的作者们。如周卫英、西小麦、青枝漫天、陈迹、蒋坤元、宁卉、物道......他们远远高于我,文采横溢,长篇大论,信手拈来,为人谦逊低调。看到他们文章我觉得自己更像小学生,顿时没了自信,我知道我不能止于发表感言。
第一次提起笔尝试写小说,《童铃嫂》是我第一篇短篇小说,写了两个下午,分上下两篇,被网名叫“三三不惑”的伯乐发现,并私信我,让我将《童玲嫂》合并,给我推荐,这给了我莫大的支持。由此再接再厉,多篇生活随想在没有投稿的情况下被“054消零派”推送;《古井》被“采薇的花园 ”散文伯乐推荐;《漂亮女人》《旗袍》等多篇小文被短篇小说以及每日1000字等专题收录。在简书中,还遇见到一位唐诗宋词的热爱者——不伏老79先生,非常喜欢他对诗词以及作者的解读;还有爱生活且拍照张张精美的焦小桥,总能从她捕捉到的景物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从雨季节过来的人友人,经常分析生活体会以及从电视剧中的感受;还认识了一位热爱《大学》等深奥博学的文言明语,他总能以小博大,由书中一句话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从他的简书中总会有所启发;还有从蔷薇花自开将生活展开一幅多彩的画卷,将生活琐事娓娓道来;当然在简书中,遇见了她——小尘老师,她是让我们坚持打卡的监督者和小打卡程序的推行人,她公务繁忙,却也会抽空给我简书点赞与鼓励......昨天下午周卫英老师将我拉入了他的写作群,周老师犹如一位写作神人,言语间皆是学问。我是何其幸运才能遇见他们,才令我在简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于是,我开始审视自己,我不能令他们失望,我不能随性写文。回望50天来,对简书的热情,简书友人给与我精神上的鼓舞,我觉得我有必要和义务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风格。我一直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最能令人动容为傲,实则是自己还是少读了诗书,故而也写不出一星半点道理来。于是开始反省:你所记录无非是日常琐事,只是你对感情执拗,多是对年少懵懂情感的怀恋,抒发人生的遗憾而已。要打动人,除了真实感受、遣词造句外,还要在构思上下文章,才会更生动。这些能力的获得就要通过书本积累。
说起读书,我脑海里开始快速搜索读书的画面,却发现那是非常久远的事情了。
《红楼梦》是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的,那时还小,只听老师说那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瑰宝。每次读之,必恭恭敬敬,却专情于只读宝黛爱情这一条,其余的都跳过。总觉得写宝黛的句子太少,不够看。少不更事,每每看到落花,我也东施效颦学着黛玉葬花。这旁黛玉病重,滴水不进,只紫娟一人服侍,她口吐鲜血,念到:“宝玉,你好.......”没讲完,便香消玉损。那边吹锣打鼓,张灯结彩,喜迎新人,宝玉自以为娶得是林妹妹,正欢天喜地。读罢久久不能释怀。
记得读得第一本为人处世的课外书是《菜根谭》,向一位初中同学借来的(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翻开书页,就被里面的一段段警世名言吸引,觉得甚好,就逐一抄录,以便归还。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说得很精准。果然自己有了书后偏不会这样读。
在所有学科中,我偏爱语文,但大学所学专业却并非它。这并没有阻止我对文学的热爱。但对文学的喜爱我仅限于现实题材的小说或散文。《平凡的世界》读了三遍,囫囵吞枣,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善良单纯对爱情执着的田小霞会被作者写死,少平为什么坚持在煤矿工作不回城,满腹经纶却要以挖煤为生,有点大才小用了。我没有亵渎煤矿工人的意思,我的祖父也曾是煤矿工人。读《活着》时先哭笑不得,到最后竟悲凉到一言不发。还有《许三多卖血记》《骆驼祥子》《呐喊》《彷徨》《子夜》《白鹿原》等等,这些作品以及作品下悲惨的人物命运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熏陶着我。它们的确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令我开始更多关注和同情下层劳苦大众。
有一段时间,非常痴迷三毛的作品,把她的一个系列全买下来了,一一拜读。通过前期她所处的家庭生活,似乎可以窥探到她不幸的命运。她自闭,却嗜书如命。她善良,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她对世界充满敌意,直到遇到了荷西,才让内心封闭的她走了出来,走进了美好的生活,体会到别样的人生。可随着荷西意外溺水而亡,带走了她对生活的期待与渴望,一并埋葬了活下去的勇气。她残存的余生没有了光亮,只有无尽的黑暗。最后她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去与荷西在泉下相守。她唯爱情为唯一,像飞蛾扑火一样,璀璨过,夺目过,可终究是昙花一现。她是一个悲情且可怜的女人,她对爱情的偏执读来令人动容,又扼腕她对待生命的不尊。
参加工作后,又接触到了一些外国名著,比如《巴黎圣母院》《飘》《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雾都孤儿》《追风筝的人》等等,通过它们我知道了美与丑,善与恶,坚强与脆弱。我的书架每年都在更新,没有一千本也有好几百本了。
但基本都是装饰,爱人经常说我“装”,我笑而不答。有书为伴,心才不会空虚,才安稳。
但要说起最近读了什么书,我当真回答不上来。
但读书必须坚持下去,为自己,更为简书里这些可爱的人。我定不负昭华,吮吸知识的同时,会坚守在简书中,尽我所能,发一份光,传一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