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寒晨夕
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他所能达到的高度,是被周围的人和环境所影响和牵绊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在的因素也的的确确地影响着甚至扭转着我们的人生,但是,直到无数次地叩问内心,无数次地向命运发问,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真理,那便是——人其实永远都是孤独的,即便你的周围人马成群,你依然是摆脱不了潜藏在内心深处孤独的本质。
只是,有的人喜欢在孤独中喧闹,有的人习惯在喧闹中孤独。
文学作品和文学名流了解得越多,内心世界越丰富,灵魂也愈加孤独。
鲁迅说过:梦是好的,否则钱是重要的。
人活着,一定要有梦,但是倘若一不小心丢失了梦,丢失了生命最为高贵与稀罕的东西,那将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情。
一旦现实的残酷摧毁了梦想中的一切,我们就该回归到现实中来,做一个真真切切的社会的人,而非依然在梦里游荡的人,否则,对于生活的繁冗怎可耐得住性子耗下去熬下去呢,这真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假设。
当然,有了钱就不一样了。一旦有了钱,我们便可做很多事,尽管钱不能包办一切,但是在很多时候钱比人管用,钱比感情更牢靠。这一点,在萧红的身上,体现得更加真实。
萧红的一生,漂泊游荡,从故乡流亡异乡,从异乡到异乡。
这句出自电影《萧红》中骆宾基之口,他对于萧红的评价,让我们不由地感慨作家的命运,感慨一个动荡时代不甘于命运的女人,与腐朽的婚姻抗争,在背叛和遗弃中寻找真爱,在文字的世界中追求自由,抗争着命运的不公,用短暂的十年,在被上帝忽视的角落提笔成文,给后世留下了百万字的精神遗产,让我们至今依然无限怀念这样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也让我们不得不遗憾地为她凄苦而孤单地离开这个世界深深惋惜。
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和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都是记录和展现这位伟大的民国女作家萧红的。
两部电影虽然叙事手法不一样,但是在人物的刻画上,各有千秋,最重要的也是最统一的,是萧红凄苦流离的一生,这一点始终是没有改变的。
不管是谁来演绎,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诠释,无论镜头如何唯美或是否具有时代感,萧红贯穿始终的孤独感是永远不会也不能改变的主线。
这个世界,不仅萧红是孤独的,大多数以灵魂为生的人都是孤独的。
世事纷扰,生活的变化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瞬间,感情的变故也可能在任何一个瞬间出现,没有谁能够逃得开精神世界的拨弄,我们的身体受制于灵魂的指挥,尽管身体看起来是如此强大,而灵魂又那么虚无缥缈,但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是最强大的,也是最残酷的。
躲在暗处的,永远才是需要万般防备的,反而那些明处的厮杀,血腥却并不可怕。
我认识的一个散文作家,她喜欢独居在大山中间,对于生活,她有自己的见解。她忠于自己的感受,享用着当下的美好,不会为了生活的烦恼而摒弃对理想的追求。
我很羡慕她的生活,那仿佛也是我理想中生活的样子。
然而,每个人的境遇总是不同,我们无从知晓对方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现在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自己依然陷落在生活的泥沼中没有成功逃脱。
面对生活,大多数人都是被动的,只有少部分的人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
生活总是残酷,但希望也总是存在,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呢?
凡是不能在生活中随意穿梭的人,便只能受制于生活,在精神匮乏的世界中过着看似充盈的一生。他们也有故事,也有丰富的阅历,但是却缺少了一种对于理想的执着,缺少一种爱恨随心的洒脱,他们也许是成功的,但却总是不完美的,或者说是有遗憾的。
当然,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没有遗憾的。
虽然,有人也说我不遗憾,我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无遗憾。但是,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况且,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也带了一些自我安慰在里面呢,也未可知。
在人生的旅途中游荡了三十多年的我,在一个半梦半醒的时刻,忽然觉得世界好远,我的人生好远,在一个浩瀚而了无边际的空间中,我被一股力量紧紧地拽住,将我托离了自己的家园,让我远离了自己看似热爱的生活,这种力量是什么呢,我像是清楚的,又似是模糊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它不仅有强大的力,还有浑厚的声音,这个声音在我的世界中渐渐升起,它告诉我,应该走自己的路,那是一条可能永远都没有人走过的路,但也是一条万千人正在走的路。
孤独,是因为在小我的世界中,没有人尝试过,就更谈不上成功;而不孤独,是因为在大我的世界中,从前至后,从来都没有人放弃过,永远有人在前仆后继地在这条路上走着、爬着,所以我并不孤独。
精神世界是奇妙的,这是上帝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是上天最为精妙的创造。
肉体一旦脱离了精神,则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但灵魂被困在身体的枷锁中无法逃脱,也依然是备受煎熬的。只有双重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很佩服那些身体没有了自由,但是灵魂依然追求自由的人。比如史铁生,比如霍金,他们都是很伟大的人,一个是作家,一个是科学家,他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奋斗着,希望着,痛苦着,抗争着,孤独着。
有一种人,似一团火焰,燃烧了自己,也照亮着别人,在看似热情的背后,却掩藏着不为人知的悲欢,这层悲欢不轻易示人,也必然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
所谓文人相惜,惜的不是情感,是各自内心世界的那份孤独,是彼此能够不说一句,却已然了解、知晓。
伯牙子期的旷世友情,不仅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惺惺相惜,更是《汉书》中的“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唯你没谁的情有独钟。
但凡专注的人,普遍具有一种孤独的气质,因为孤独,所以能够沉浸其中,在忘我的探索中找寻灵魂的栖息之所,在梦想的世界中遨游,即便是荆棘满布,也依然乐在其中。
做一个倔强而孤独的旅人,在人生的旅程中安静地蓄能,慢慢蜕变,以自己的节奏铸就不凡,在流言中学会忠于自我,在物质的贫瘠与思想的启蒙之中,奋力抓住命运的绳索,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手。
做一个快乐而孤独的旅人,在孤独中生长,在孤独中盛开,在孤独中凋谢,在孤独中完成这一生该有的转身与蜕变,不负自己,不负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之旅。
做一个随心而孤独的旅人,在灵魂的呼叫中应声而去,与命运的大手擦出一个巨大的声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自由穿梭,在时间的梦里书写自由的赞歌,在广阔的天地间充分放飞上天给予大脑绝无仅有的生动的灵魂,感知掌声的热烈,感知风的凛冽,感知日子的鲜活,感知烟火的苦涩,感知空气的伟大,感知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
做一个真正孤独的人,在孤独中生,在孤独中死,在孤独中感受笔端的寒彻与炽热,在孤独中创造奇迹,把岁月镶嵌在这种奇迹中,然后把奇迹洒满整个天空,与同样追求孤独的人们共享云朵的绵柔与空气的舒缓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