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60》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今天是戊戌年壬戌月甲申日,九月十一,2018年10月19日星期五。
对于传七章,船山论说:正心在持志。
程颐说:"忿懥(音zhi)、恐惧、好乐、忧患,非是要无此四者,只是不以此动其心",意思是说,并不是说不该有这四种情绪,只是不要因为这些情绪动了素正之心。船山说,程子的这句话是探本立论,显示出了实学,抓出了本质,破除了逐句求义的迷魂阵。
不动其心,绝不是说要在不动上做工夫。孟子说:"不动心有道",如果没有方法,怎能做到不动呢?这个方法就是持志。程子补充说过:"未到不动处,须是执持其志。"尚未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就要用持志的方法去实现最终不动心的目标。
不动心,是因为实现了心正的目标;
持志,是用于实现心正目标的方法。
若要实现最终目标,方法要对路,而要选对方法和路径,形而上的思路就要准确,只有这样,形而下的行动才有成功的希望,常言道:文人一个字,武将走百里。一役尚且如此,何况事关大略呢!
有人说,既然"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是不是无所忿懥就能得其正呢?这个悖论是小儿科级别的思维层次,不难见其粗疏浅薄粗鄙谬误。难就难在高手的表述中没说的部分,如果学问不能互参,盯死一句一义,就会死得很难看。比如说朱子针对正心的解释,朱子说:"湛然虚明,心如太虚,如镜先未有象,方始照见事物",虽然驳斥了用上无,却又主张了体上无。所谓的用上无,就是他指出的"如果无所忿懥就能得正"的谬论,所谓的体上无,指的是朱子表达的"心如明镜",没有东西照见的时候,镜子里是空无一物的。朱子用这个比喻解释很容易导致使人陷入更大的误区,所以船山力辟此说,船山此举不是没有道理,我本人就陷在此说中数年不能透出,今日读了船山,方始解我疑惑,舒畅我心,归正我心。
船山说,体用原本不可分作两截,你怎么就能确定凡是体上无者就一定比用上无者更正确呢?无法论证,就只是一句空说而已。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