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然六十大几,再几年就进入到“七十不添衣”的谚语里了。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人到了七十岁,不再需要添置新衣服,而是应该注重养生和享受生活,知趣点,毕竟“入眼”乃大部分人即一般生活水准和命数嘛。还有一句是“七十不留宿”:意思是,到了七十岁,由于身体原因,不宜在外过夜,以免发生意外,滋生不便。
最近一段来,母亲的光辉形象不断进入到梦乡来。手掐脑子想想,也没到相关的生日什么的纪念日呀。
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大自己一世的母亲在世,口语表述里很爱用“入眼”一词,且用得很遛很准确,无错别,颇能说笑他人。说来也蛮有意思,母亲这一辈子,寿命,年轻时的相貌以及语言辨论等等,都高于一般人一些,可与此同时,除了婚后上过民校外,其它时间里母亲并未上学;可奇迹却在于,母亲在民校里的学习成绩乃数一数二。
通过“百度”,查出“入眼”一词的释义:
入眼 [rù yǎn] 辞书释义:褒义词 中看;顺眼。
近义词包括:美丽,漂亮,好看,中看,顺眼,华美,优美,美妙,俊美······
组词:美景入眼,看得入眼······
例句:1. 这幅画的色彩和构图非常出色,让人觉得非常入眼。
2. 她新买的这身衣服看上去十分入眼。
3. 当我走进花园,那片盛开的花海立刻入眼,让我陶醉其中。
而在母亲的嘴里,更多的却是“哎呀,说来也不怕丢人,我这是日子越过越过得不如人,我这样子越老越不入眼”。“那小女孩,自打小是就入眼,惹人喜欢”。“这孩子,学习成绩从来不入眼“”。“一个女娃看一小伙入眼了,通常是说不出口的”·······
在母亲的口语里,“入眼”之前加个否定副词“不”,纯粹就是为了表达自谦之意;而词典里,纯粹系褒义。
笔者到了上初中时,当时“文革”,半大小子一个,与生产队里包括母亲在内的妇女一起参加劳动那是常事。女人天生比男性嘴巴更利索,一听再听,发觉本生产队里的女性们说话一则说话多,二则“贬义”“入眼”等词更是出现频繁。
后来想想,十有八九,她们是受了古人语言能力天生过人的影响。
在古人那里,“入眼”一词里隐隐约约可品味出一丝丝的像母亲一样的自谦之意来,如:
入眼平生几曾有 —— 宋代 王安石 《明妃曲二首》
不如放眼入青冥 —— 清代 龚自珍 《夜坐二首》
爱渠入眼南山碧 —— 宋代 史达祖 《秋霁·江水苍苍》
真书不入今人眼 —— 金朝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十三》
春入枝条柳眼低 —— 唐代 元稹 《寄乐天》
江村野堂争入眼 —— 唐代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芳草萋萋入眼浓 —— 宋代 刘学箕 《鹧鸪天(发舟安康,朋游见留,往复三用韵)》·······
打一开始,今生今世我们与父母的恩爱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曾经儿时对父母的依赖,那些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成长岁月,彼此的亲切称呼——口语里的“妈”和书面语里“母亲”——终究要化作时光指缝里的细沙,慢慢消失在曾经的往事里,我们以为来时还长,未来还远,却不知我们和父母相聚的日子已然是越来越少。一猛首,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背影也越来越佝偻········再回首,已是一张泛着一丝黄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