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抵是非常喜欢酒的,尤其是中国的男人,似乎在文化的基因里面刻下了酒的身影。
陌生人一起喝过一两次酒,基本上就是朋友了;
心情烦闷的时候,找一二知心好友,喝上两杯,吐一吐腹中的酸涩,第二天还是响当当一条好汉子的;
有事情需要找人帮忙的时候,请他吃饭,饭桌上几杯酒下肚,只要不是特别麻烦的,大约也就差不多可以办了。
小时候,我父亲带着我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亲戚们总是要拿出酒来招呼一下的。那是90年代,定西的山里面都还不富裕,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村里的男人们才能有机会沾点酒气,用老爷子的话说,人家愿意招呼你喝酒,那是抬举你。
可是我似乎很是不识抬举的,我既没有老爷子那样的酒量,也没有老爷子那样的酒品,更受不了那些借着醉酒整出的是非。
我父亲的酒品很好,他喝醉酒既不哭也不闹,自己找个地方被子一闷就睡,等睡醒了就啥事情也没有了。但是我不行,我喝醉酒总是很狼狈的,是喝到三杯左右的时候,眼神就开始迷离,手就开始不听使唤了,表现在外面就“摔东西”。
接下来嘴就没有把门的了,什么话就都往外漏了,这也就罢了,还废话贼多,不管别人乐不乐意,逮着谁就开始瞎聊。记得10年,我第一次醉酒,是在一个同学的升学宴上,那同学看我喝醉了,安排我到他家的床上躺着,结果等他送完别的客人回过头,我不见了。最后他在他家厨房找到我的时候,我已经拉着他的母亲从我跟他初中相识聊到了到高中。后来我这同学跟我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只恨地上少了条缝。
我是不喜欢喝酒的,但是自从十年前踏出高中大门的一刻,似乎也从来没有少了酒的角色,有些是赶上了去凑个数的,有些则是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去临时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这些年,也和好多地方的朋友一起喝过酒,有的顺心,有的不那么顺心。
最符合心意的,还是大学时候。
可能因为都是读书人的原因吧,那时候跟着师兄或者同学们出去凑酒局的时候,大家似乎都有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基本没有遇到过强劝人酒的,所以也就鱼目混珠这么凑合了五年,基本上没有在校园饭局上醉过酒。
后来,参加了工作,干的又是辅导机构的活,本就是早出晚归的社畜,工作也不允许一身酒气的去上班,同行同业的也互相知根知底,一起吃饭都是不喝酒的,奇奇怪怪的又让我混了两年。
去年,我脱离了辅导机构这个行当,回了甘肃老家,开始给国家打工的日子,接触酒局的频率就愈发的高了起来。
这些年在外面溜达的时间长了,老家这边的酒文化我反而不是很适应,我似乎更不喜欢喝酒了。
甘肃人热情,喜欢劝酒,一起吃饭没点酒好像总觉得没有诚意,有了酒不给你招呼醉了似乎又显得小气,所以喝酒总是免不了要有人醉的。
酒色财气,本就迷乱人心,喝醉了也就难免有人忍不住要说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话。
如果只是向不敢表白的姑娘说点心里话,也就罢了,不管成没成,说出去总是一段佳话的。但有时候有些平时的磕磕绊绊,压在心里难受说出口又得罪人,难免就要酒后吐真言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把醉话当成一阵风就这么过去的,醉话一多,自然是非也就多了。
如此,我就更不喜欢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