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爬完山后带着孩子逛新华书店,在里面停留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到店内人员提醒关门时间到了才恋恋不舍走出去。
当时手里捧着的是《好的孤独》,结缘这本书缘于书友分享的摘录。当时看了很喜欢其中的一些观点,机缘巧合在书架上徘徊时就恰巧看到了这本书,便拿着品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果,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她主讲思想道德修养课,据说被学生奉为灵魂导师。她低调神秘,但课堂上却频频被学生偷拍,一次次被动送上微博热搜榜。
百度热搜上最有名的是段"朋友无用"的视频已经被转疯了。好奇之下打开视频看到的是一位短发美女教师,一手夹着粉笔一手插裤带,侃侃而谈一个观点:朋友是无用的!短短5分钟的视频授课却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里面提到的一两个观点自己很认同也感同身受。
其一开篇就提到朋友是无用的。复旦的精神叫"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说到了这个"无用",就是无功利之用。并阐述了我们中国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讲用途,有什么用?功利心明确清晰,甚至连对待佛祖都是如此,这才有耳熟能详的"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等谚语。
这个我确实是认同的,我们交朋友不能抱着一颗功利之心去结交,认为他对我们有用能带来利益或有实际用途才去结交。这种功利性的结交方式也是我或者很多想要真正结交朋友的人所摒弃的。
现在社会对朋友一词滥用。到处都是他的朋友,哪怕那个人只见过一次面或者只有点头之交。就上前交换名片,加微信,然后唯一的联系只剩下朋友圈点赞了,证明自己在关注。或许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结交的朋友就只停留在加微信点头交换名片那瞬间,过后抛之脑后要么沉淀在微信人海中杳无声息。
社会节奏太快,我们总是忙忙碌碌,不得停歇。太多需要打理的人际关系,没有多余时间也没那个心或者精力去了解每个认识的人。我们只知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广交朋友总是没有坏处的,所以处处都留下痕迹到处都是朋友。
我们洋洋自得朋友多,可真心的朋友有几个呢?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没个真心朋友,一个人一生中有三五个真朋友是难中之难的事了。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其实朋友也是需要维系的,需要多次灵魂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才能站稳根基,才能经得住时间的冲刷。
现在社会对"朋友"一词的滥用,恐怕仅次于"爱情"。正因为频繁遭到误用,人们对它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误解,"朋友"一词也因此掉价不少。
我最喜欢的是她在里面说的"朋友如空气,朋友如水。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这便是朋友带给我们的同在感,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是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这样一种哪怕许久不联系了,但见面亦不生疏。因为她已经扎根在你心里深处了。我们并不常谈及我们的朋友,也不在外人面前炫耀我们深情厚谊的友爱。我们甚至并不与朋友本人频繁地见面、时时沟通但即使再长时间不见,一旦相逢交流,仍一如既往的默契,仿佛从未分开过。
幸运的是我拥有一个这般的好友,这十几年来虽然联系并不频繁但从未中断过,就像从未分离过般。哪怕四五年没见再见面也没有任何生疏感,她还是那个我能随心所欲脱口而出的聊天者和那个朝思暮想的人儿。
清楚地记得跟文先生闹分手加之父母坚决反对之际却偏意外怀孕。她刚好在我那玩,是她帮我去买验孕棒测试;我犹豫不决是否要,也是她在我身旁陪伴等待我做决定。她说如果不要她就陪我去医院然后照顾我直至康复。当然最终我与文先生和好,并决定回老家说服父母,结婚生下孩子,也没给她继续照顾我的机会。
再后来儿子确诊重病那年,她看到了我的说说便立马打电话过来慰问。并决定第二天请假从广西过来广州看看我陪陪我,她害怕我撑不住。那一刻超级感动,心中充满了力量。
友情的最高境界是能经得起流年的平淡。读书时候的我任性爱耍小脾气,也曾有几个玩的好的朋友。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疏远渐淡了,只有她还在原地,只有我们还一如既往着,她用宽广的胸怀包容我的一切。最喜欢唐朝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无比珍惜这段真挚的情谊,希望伴随到老到离去人世之际。
陈果老师的朋友无用论有一些观点我并不大认同在这里不阐述也不辩论,只是个人对友情的一些看法。
对于友情,讲究缘分,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效应的。在最开始时我们结交朋友不带功利,不为目的,所以在此处朋友是无用的;但在发展时会因为喜欢这个朋友愿意并且喜悦而主动的给朋友带来积极的帮助。但,并不奢求朋友的反馈所以此处朋友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