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赋予孩子力量不包办,对于家长来说是一种自我的抗争。
要和自己的着急,自己的面子,自己对事情好的标准抗争。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事件一:克服行为上的包办
昨晚带孩子参加朋友乔迁之喜的晚宴。5岁半的儿子坐桌边够盘子要站起一点点来够。菜陆续上桌后,他没请我帮忙我也没帮他夹菜。
过程中,有右手拿着馒头在吃,用左手拿筷子努力去夹盘子里一块肉的时候,有新菜上来,他踮起脚去夹,夹不到就把盘子拉过来些夹到了再把盘子推回去的时候。(我内心在嚎:怎么这么好吃(四声)的样子)
虽然我只是在边上看着,其实内心特别的煎熬:看他夹不到的时候很想帮忙夹到碗里,看他慢慢的速度担心他影响别人吃饭,担心别人会说他没礼貌等等。
全程我忍,忍,忍外加厚脸皮。看到他小心翼翼的筷子勾起肉,努力不让肉掉下来。我想这个过程对他也挺重要的吧。成功了是不是也会有成就感?看到他夹不到就把盘子拖出来点夹了再把盘子推回去,我想这是不是也算他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的过程呢?
吃螃蟹的时候,我拿一只示范给他怎样打开后面盖怎样掰开整个壳。在他第一下被壳子弄到手的时候,我心里一急,想着是不是对他来说难了?马上想帮忙了。后来又忍了,再试一下。
于是再一次示范要拿哪里 从哪里开始掰。(脑袋里想着要是还是不行的话我就帮他弄)还在我脑袋里帮忙不帮忙的拉锯战中——他成功了。
整餐吃下来,他吃得肚子浑圆。态度非常自得。
代价就是:一双油油的手,前胸占了各种渣滓的毛衣。(看了真不顺眼啊,很担心油手摸衣服上了)以及同桌一位爸爸每次菜上来先转到他面前说:老大先用。坐在边上的他老妈我的内心煎熬战。还有坐他另一边的另一位妈妈伸出来想帮忙又缩回去了的手。(当时真感到脸上辣辣的)
事件二:克服思维上的包办
在回家路上,孩子说今天真是糟糕的一天,我很奇怪,他吃的肚子浑圆的,还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得开心,怎么还说是糟糕的一天?这在我的认知里绝对不属于糟糕啊!
然后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换以前肯定会直接说:你吃得这么饱,还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怎么会是糟糕的一天呢?这种问法就是直接说出我的认知,从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堵回去没话可说了)
孩子说:从酒店拼车回新房的路上,车上那个叔叔打了小哥哥十个巴掌。那个叔叔很坏。(小哥哥就是朋友的孩子)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车上的时候他很没礼貌的对另一个人说要把他丢下车。
他把玩笑当真了。认为别人欺负了自己的朋友,他要为朋友抱不平。
我说:那个是小哥哥的亲叔叔,和小哥哥开玩笑呢。(哎,多大点事,还说今天糟糕。)
他说:不是开玩笑,是真打。
我想这可以借机教他区分真打还是玩笑啊!
于是我说:那我们可以看看怎么样的是真打,怎么样的是玩笑。看下小哥哥的反应。小哥哥疼吗?生气吗?
他说:我觉得有点疼,他有点生气。
(问法不对了,这孩子情感很敏感。我们眼中的一点点感受在他眼中会放很大很大。不能问感受要问眼睛看见的。)
于是我又问:那小哥哥哭了吗?
他说:没有哭。
我也并不清楚他有没有弄清玩笑和真打的区别,但是我想这也促使他思考了。
然后我肯定了他想要保护朋友,为朋友打抱不平的心意。(真的放下自己那些念头,就可以看到小事件中孩子的闪光点了。)
当这样后,鼓励了孩子保留他的闪光点,而调整了认知中的玩笑和真实暴力。启发孩子去思考比我灌输给他不要较真 要有礼貌来说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更大。
育儿真是对父母的一种磨练。需要我们提高我们自己的看待事物的高度,扩充我们看到事情的维度。和自己的内心标准认知做斗争,和自己的面子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