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记述的是荆轲的故事。在写荆轲前,史公先后记录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其姐也义烈弥天)。
尤其在荆轲的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比如:田光、樊於期 、高渐离、太子丹等。
通篇给人的感觉是:大义在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侠气概。这里没有金钱等的利益交易。就是为了识人,用生命酬知己,不惧千难万险,亦要努力达成目标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
这篇列传激励了无数的后来者,前仆后继,大义凛然,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远的不说,近代就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传扬。只不过有些被虚化了,反而感觉不真实。
太史公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意思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虽然他们的义行或成或不成,但他们的目标明确,没有辱没自己的志向,因此,能名垂后世,这难道是假的吗!
在这篇文章中,藏着一个千古之谜。就是荆轲为了刺秦成功,到底约了谁将要与他同行。
原文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意思是:荆轲在等待一个想要与他同行的人;这个人居住的比较远,还没有到,而荆轲正在为这个人准备行装。
等了不久,太子丹认为荆轲在迟疑,担心他改变主意,就又去催促荆轲上路。
原文是: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前文描写秦舞阳,是燕国勇士,“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荆轲听到太子丹催促的话语,很气愤,呵斥他说:“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意思是:太子为什么如此派遣?只想着去,而不想着成功返回,这是没出息的人啊!况且,提着一把匕首,进入强大的秦国,这其中有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我所以还没有走的原因,是等待我的一个客人,与他一同出发。现在太子认为我迟疑,那就告辞诀别吧!于是荆轲就出发了。
荆轲用“客”字,表明,这个人与荆轲认识,但不是很熟,我猜测,可能是通过高渐离的关系介绍他们相识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军大搜荆轲的亲朋,高渐离隐姓埋名躲了半年之久,听到有人敲筑,可能触动了他,于是,他自报姓名,进入秦庭。也因为他击筑技艺高,然后,被熏瞎眼睛后,留在秦庭,击筑给始皇帝听。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对他放松的时候,他预藏铅块于筑中,在击筑的时候,悄悄地靠近秦王,然后奋起用铅块砸去,但未中,随之被杀。从此后,秦王不再让原属其他诸侯国的人近身。
原文是: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史书中没有对荆轲等待的“客”的记载,高渐离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我想一是为酬知己 ,二是心里有愧吧。
再说秦舞阳,刚进入秦庭,就吓的腿发抖,于是,荆轲从他手里接过地图,走去献给秦王。后文中再无此人的介绍。(秦舞阳的名字曾出现在梁羽生写的《还剑奇情录》里,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侠士。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也被梁羽生用在了《萍中侠影》里,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
现在想想,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性。偶然的一个人,或一件事,就提前触发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个必然的趋势也是存在正反两面的。因此,在做某件认为影响较大的事情前,一定要谋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