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最近看到一个妈妈的朋友圈,点赞爆棚了。
这位妈妈有个10岁的女儿,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一个人放学回家,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一个人麻溜做饭。
你可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小女孩的父母都是中医院的医生,自己还是独生女。
爸妈上班忙,下班又晚,懂事的她主动包揽了做饭这件事,从洗菜、切菜到做饭,不慌不忙,井井有条,感动的妈妈在朋友圈晒起贴心的女儿。
张晓红没想这一晒,点赞爆棚,评论无数,还引发了热议。
很多人羡慕这位妈妈有如此懂事能干的女儿,但我同时听到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痛点:
有人说自己是80后,小时候也经常帮爸妈做饭、做家务,为什么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在30年后的今天,一个孩子做饭会变成新闻?
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和几位宝妈在群里讨论,要不要让孩子做家务?
有人说,孩子那么小,哪里舍得让他们干家务,万一磕到碰到怎么办?
也有人说,让孩子学这些干嘛,他只要把学习搞好,将来考个好大学就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学习好”已成为很多父母的共识。
所以,这位妈妈放手让女儿做饭的事,无异于一股清流,才得以在网上发酵。
其实,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只知道疼爱孩子,不舍得用孩子”已成为当今父母爱孩子的误区。
有人问,为什么许多父母总是培养出白眼狼?
沙拉写的书《特别狠心特别爱》有一段这样的话:
“许多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养出适用一生的能力和素养。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17岁神童魏永康,在别人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习时,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
按理说,如此成绩优异的高材生,该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却不料,还没有取得研究生学历,就被学校勒令劝退。
劝退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穿梭,从来不知道打扫卫生,臭袜子、脏衣服在寝室随处可见,甚至连正常的和同学的交流也无法做到。
有人比喻他是“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母亲。
和很多爸妈想法一样,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孩子成绩好,将来才有出息,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儿子插手。
当儿子被退学那一刻,怒气冲冲的母亲来到学校责令儿子:“这么好的机会,你不争气,你不如去死好了!”
可悲可叹,明明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却又怪我不会飞翔。
诗人于戈曾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闲置久了就会生锈,失去原有的锋芒。
再爱孩子,也要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孩子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舍得用孩子,关乎孩子一生的成才与幸福,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财富。
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曾设计过一份《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值得父母收藏。
9-24个月: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令,比如让孩子扔自己的脏尿片。
2-3岁:让孩子帮忙扔垃圾,帮忙取东西,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4岁:可以让孩子帮忙喂宠物,给花花草草浇水,饭后把脏的餐具送回厨房;学会自己刷牙、使用马桶等。
4-5岁:学会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前帮忙准备餐具;帮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5-6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炉台和烤箱;会做饭、使用洗衣机;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修理草坪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
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