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国度里,人们对孩子的宠爱,估计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要想方设法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恨不能为孩子打点一切,面面俱到。甚至想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娇生惯养,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有为的人。
其实对孩子的宠爱,不是真爱。会贻害无穷,希望年轻的中国父母,学会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尽量的自己带孩子,而不是以各种理由把孩子丢给父母照顾。或者像父辈那样,只为孩子活着。中国爸爸和美国爸爸的故事,形象的说明了中外孩子教育的差异: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咱家有钱吗?”
爸爸答:“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咱家有钱吗?”
爸爸答:“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家长的话给孩子传承的是什么?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3、我如果想有钱,我也得通过劳动和努力获得。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美国爸爸传给儿子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1、我爸是有钱人;2、我们家有的是钱;3、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于是,就会丧失进取心。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不劳而获,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不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中国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我不是在刻意比较这两种教育的好坏,但有一点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培养孩子的财产观念很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孩子教育孩子如何看待财富,对财富能力的教育,更是一种品格教育和责任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是一种美德,这没有错,但需要明确的是,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攀比心和虚荣心,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避免因为金钱的诱惑而走上歧途,而不是让孩子不在乎金钱、大手大脚,更不是让孩子坐享其成,让孩子变成啃老族!
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钱,让孩子自己支配,有规划的购买一些物品,包括文具、书籍、玩具甚至衣服。在孩子购物时,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探讨所购物品是否合理,物超所值,通过沟通讲解慢慢培养孩子的理性购物意识。要告诉孩子可以把自己剩余的钱存起来,或者购买理财产品,保值增值。理财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种消费观,更重要是会带给孩子一些内心的安全感。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
卢旺达的贫寒场面可能对于一般人只能想象,中国的义工(义工也即志愿者)下了卡车以后,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黑人男孩朝他们跑来,那个男孩很少看到这样的大卡车。
顿时,义工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去拿了车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干什么?”美国义工大声呵斥,“放下!”
中国义工愣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美国义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车上有很多东西,你能帮我们搬下来吗?我们会付报酬的。”
小男孩迟疑在原地,这时又有不少孩子跑来,美国义工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
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
美国义工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其他人愿意一起帮忙吗?”
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毕,义工给每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
这时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有货物可以帮忙搬了,觉得十分失望。
美国义工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干累了,你可以为我们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义工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中国义工若有所思。
晚上,美国义工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这天,来自中国的义工度过了不寻常的一天。
义工把东西给孩子,可要求他们以劳动获取。
家庭教育也如此,不要让孩子轻易的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应该给与的!,要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所需的东西。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