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4月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首次出版。
此书叙述了英国驻巴基斯坦的领事康维及助手马林森上尉、法国女布林克罗小姐、美国人巴纳德在飞机失事后的神奇之旅。侥幸生还的他们来到了喜玛拉雅山附近的蓝月亮山谷,山谷处耸立着世界上美丽的卡拉卡尔雪山,那洁白无瑕的金字塔状轮廓,单纯得如同出自一个孩童的手迹。狭长的蓝月亮山谷内隐藏着世外桃源般的香格里拉,它仅通过马帮与外界联系,这里有翠玉似的草甸、明镜般的湖泊、丰富的金矿、漂亮的寺庙和其它教派的庙宇,万物深深沉浸在宁静的喜乐中,生活在此的人们都很长寿,保持着大自然之间伟大的调和,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瑞祥与幸福所灌满。
据说,该书出版后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当时的畅销名著,并赢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在出版后的30多年里长期占据欧美图书销售榜第一名,1937年被好莱坞著名导演卡普拉搬上了荧幕。
“香格里拉”一词从此成为西方人形容“世外桃源”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欧美人还发起了“香格里拉到底存不存在”的激烈讨论,由此掀起了一场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
印度最早宣称“香格里拉”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巴尔莱丝坦镇,但游客们蜂拥而入后却发现被骗,这里与书中所描绘的完全不同。紧接着云南迪庆又对外宣布中甸才是“香格里拉”,很快,怒江和丽江、稻城等地都对外宣称“香格里拉在我这里”。
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希尔顿的女儿曾回答过这个问题:1929年时,父亲曾经去过巴基斯坦的罕萨山谷,1930年回国就埋头撰写《消失的地平线》直至1933年出版,无论是出版前还是出版后,父亲都没有去过中国和印度。
但是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到过中国,并在中国居住了27年。1922年洛克来到云南,1928年他从木里出发穿越稻城、亚丁等地,深入贡嘎岭地区,他将沿途经历和照片发布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人说,希尔顿就是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消失的地平线》。
云南的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藏名“建塘”,2001年12月17日,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4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香格里拉县,设立香格里拉市。不过距离香格里拉市150公里处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个香格里拉镇。
人们寻找香格里拉,把它和《桃花源记》中美丽的世外桃源相比。桃花源记里的人自秦时避乱入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香格里拉,蓝月亮谷中,他们最新的藏书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版的。谷中人说“我们总该让自己赶上时代。”他们拥用俄亥俄州阿克仑市生产的精致绿瓷装饰的先进浴室。藏书馆里书籍,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英语的欧玛尔;从尼采的哲学到牛顿的理论等。他们的音乐资料室,既有古琴,亦有现代钢琴。他们居民中有土著的藏民,有汉族人,有欧洲卢森堡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有奥地利人,还有被飞机新带来的美国人、英国人。香格里拉并非被隔绝在文明世界之外,却恰恰是世界文明的所在,更是未来世界文明的传承地。因佛临终说:他看到一些国家强大起来,但不是表现在智慧上,而是表现在野蛮的狂妄上,这将带来毁灭;他看到它们的武器的威力在成倍地增长,已到了一个人武装起来,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方。那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恐怖风暴,那时已不可能指望用战争赢得和平。每一朵文明之花都将被摧毁,一切人类文明都将一塌糊涂。只有那些因太隐秘而无法找到,或太卑微而没有人注意的地方才可以逃脱此劫。香格里拉正是两者兼备。
希尔顿撰写《消失的地平线》时,二战已由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序幕。他为世人描绘了一所诺亚方舟似的避难所,并希冀着文明的复兴。活佛说他看见一个更辉煌的新世界将从废墟中崛起,尽管艰难却充满希望,人类将寻找它所失去的传奇般的宝贵财富。而这一切就在这里,就藏在这蓝月山峡谷的大山里,它们在等待又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如今,世界战事又起,处于战场中的人们,或许也在努力寻找香格里拉。尽管远望“它看上去就像地平线上耸起的一撮白色绒毛而已”,却是人类最亮的一束光,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摘录:要想管理的十全十美,就不要管理得太多太死。谦让和礼貌有助于解决问题。
你越想弄清楚一件事,你就越一筹莫展;这种时候,你只得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就该如此。
饮茶之间,谈话也自然而然地轻松了许多。这是很好的礼仪,让言辞也沾染上丝丝淡淡的清香。
在风暴肆虐的时候,要温和,要会忍,关爱心灵,注重才智。
当我们不加怀疑地相信某件事的时候,会觉得所发现的东西最吸引人的。
生活中往往是,人们相信太多,因而犯错,但相信太少又觉得生活缺乏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