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芷晴Emily的第【58】篇原创文章,日更计划第【58/100】天。
今天来分享: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好,却学得更少。
一、如何识别知识的源头?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1993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克朗培、泰施罗默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是一手信息。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2016年,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了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只是抓取出来一个“1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1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自己的方式。
二、知识的源头探测仪
1、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2、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 名校的教科书,MOOC(慕课)里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3、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比如《国富论》《穷查理宝典》《决策与判断》等;
•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4、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比如,《我是如何一个小时挣到200万的》)或者情绪因素(比如,《看懂这个不转就不是中国人》)。讲一个观点,灌你无数“鸡精”。大部分公众号、头条都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