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稻盛和夫说的这句话:
“除了生病以外,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的,而非真实存在。”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件事情还未发生,就提前预设了后果,担心事情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去发展,所以陷入焦虑内耗中无法自拔。
但大部分时候,事情并没有发生,反而白担心一场,耗费了许多心力。
比如要去参加一场公开演讲,在演讲前几天就开始担心,明明已经练习过很多遍,还是担心演讲的时候会结巴、会忘词、会因说错话被嘲笑。
比如体检完等待体检报告期间,一直担心自己会出现异常指标,害怕检查出什么毛病。
比如一出门就担心自己是不是忘记关火、关煤气、关门了,忍不住跑回去再看一遍。
比如男朋友很久没有回自己的消息,就担心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或者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比如发给上司的工作报告,久久没有回应,就担心是不是自己说错话或者哪里做得不够好。
这种提前预设结果的事情太多了,但其实我们所担心的事,90%都不会发生。
往往因为我们的过分担心,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听众并没有那么在意你演讲的时候是不是忘词或卡顿了,体检报告就算有一点小毛病也都是可以得到及时解决的,男朋友没回你的消息或许是在忙,上司没回应你只是还没看到......
我们的脑子每天都会产生无数个想法,过分脑补就会放大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灾难化思维”在作祟。
灾难化思维是一种认知扭曲,指的是在面对压力或问题时,倾向于预见最糟糕的结果,并认为这些结果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过度焦虑和无助感,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
人类的大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形成了一种对潜在威胁过度敏感的本能。
这种过度敏感在远古时代是一种优势,因为只有随时保持警惕,才能增加生存几率,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本能反而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每当想做一件事的时候,都提前预设了许多困难,所以导致我们止步不前,也因为曾经的一些失败经历,内心会放大恐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灾难化思维呢?
1.提高情绪觉知
我们常常会被负面情绪裹挟,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
如果带着觉知去感受,去识别情绪,当负面想法出现的时候,意识到这些想法是正常的,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跳出来凌驾于情绪之上,去观察它,而不是被它驾驭。
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提醒自己,给自己来个“当头一棒”,提醒自己觉察情绪。
2.情绪疗法+积极信念
通过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信念,改变情绪和行为的反应。
情绪行为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观念决定的。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是由观念决定的,就要去培养积极的信念。
可以试着写下自己的积极信念,在生活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些信念,关注积极的结果,来改变对事情的负面看法。
樊登曾说过:
“如果你的生活出现了烦恼,相信我,一定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只要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正向积极了,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放晴的雨天,也没有过不去的关卡,一切都是流动的。
我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因为害怕发生什么就不去做什么,往往当我们迎难而上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预设的困难都是纸老虎。
要学会忽视掉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不要去回应它,把注意力放到具体的事物中,去回应生活中的细节。
过分的思考,就是庸人自扰,要学会去扭转自己的思维,不要放大负面情绪。
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日本兵拿枪指着一个老和尚说:“你怕不怕?杀了你。”
老和尚说:“如果因缘注定你要杀我,那有什么可怕的;如果因缘注定你杀不了我,那我更不会害怕。”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发生空难,就再也不坐飞机;不能因为害怕噎着,就不吃饭;不能因为人终将死亡,就不好好生活。
万物皆有定数,注定要发生的,害怕也没用,注定不会发生的事,担心是多余。
所以,不妨放轻松一点,专注做好当下的事,大胆的去拥抱未知,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确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