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唐王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历二十一帝。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国家综合实力,亦或国土疆域面积,都是首屈一指的大一统的王朝。但就是这样一个直至今世都被视为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几乎每位皇帝登基都要伴随一场血雨腥风。笔者就此分几篇文章,简略介绍李唐王朝十几场大的宫廷政变。
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在首都长安城大兴宫(太极宫)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政变,杀死太子、齐王,使其成为历史最知名的宫廷政变之一。随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登基为帝。但玄武门政变的历史影响却很深远。
一、起兵晋阳,逐鹿中原
唐王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隋时袭封唐国公,隋炀帝大业末官为太原留守。李氏世代为官,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为西魏、北周大臣。李渊正妻窦氏生四男一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兄弟四人中,李玄霸早死。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李渊反隋自立,唐王朝建立,李建成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在逐鹿中原的战争期间,兄弟间尚可相安无事。但随着国家逐步统一,政权渐趋稳定,秦王的功劳越来越大,这就受到了太子李建成,乃至唐高祖李渊的疑忌。
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秦王李世民生擒窦建德,击败王世充,消灭唐王朝关东两大劲敌,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唐高祖李渊以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勋大,前代以及当下的官职都不足以相称,特发明了一个新的称号——天策上将,赐予秦王,并许开府置官属,地位勋秩在诸王公之上。随后又授予其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后又加尚书令。这已经是位及人臣的三号人物了。这样的地位放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是很危险的。
秦王李世民若是放弃这一切,上书自贬做个无争的藩王还是可保善终的。以史书记载看,太子李建成应该是一个心地仁厚之人(至于当初把弟弟扔下跑路,具体详情也无从考证),否则后面的血就不会流了。
随着秦王李世民功劳与权势日渐隆盛,何时有了想当皇帝的念头,后人已不得而知。但全因形势所迫而后来采取自救行动,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晋阳起兵,史书记载皆是秦王李世民首谋(李建成兄弟当时在河东),并被李渊许诺:“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李世民拜辞。后唐国立,诸将请立李世民为世子,其再次固辞!可后来李渊想让他取代李建成为太子,史书上则未找到秦王有所推辞的记载!诚然李渊此举有安抚李世民,缓和兄弟关系的意味,但正是李渊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一边安抚李世民,一边纵容太子和齐王,临事处置不当,终致酿的儿子孙子被杀,自己被逼退位的苦果。
二、内被诸妃间馋
此时的李世民比较注意网罗人才,尤其是常年领兵在外,与功臣宿将颇有恩连,并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加强以洛阳为中心的势力经营。这些都是有意为之。这就加剧了太子李建成的不安,从而与齐王李元吉一起谋去秦王李世民。
李渊共有儿子二十二个,女儿十九个,妃嫔美才人可查的也二十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特别擅事父皇的后宫左右,“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甚至都传出桃色绯闻!但秦王李世民在这方面就逊色的多,比较公事公办,“独不奉事诸妃嫔”,不买这些小妈的账,甚至不惜得罪之!后果也很明显,李渊经常会听到太子仁孝,可堪托付,秦王则不是被短毁就是被斥责,各种谗言不断。久而久之,父子间的关系也有所疏远。“由是无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亲矣。”
三、太子收人望夺兵权
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太子李建成听从魏征、王圭等人的建议,将兵亲征刘黑闼,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太子处分,得以便宜从事。于魏州大获全胜,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太子除了要继续刷军功,增人望,还要夺了秦王的兵权。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突厥入塞围乌城,太子举荐齐王代秦王统兵御敌,督诸军北征。到这里还没有完,秦王府的僚属或被放逐或被打压,精锐之士悉隶齐王军。尉迟恭曾被羁押,房玄龄、杜如晦被外放。这都得到了高祖李渊的默许。
四、秦王五次险些被杀
第一次,秦王李世民陪侍高祖李渊去齐王府“参观”,齐王李元吉计划在自己府上派手下直接杀了李世民。此事被太子拦下,齐王反而愤恨不已。虽然此时李元吉二十岁出头,做事莽撞不计后果,但齐王如此急迫想除掉李世民,其目的可不仅仅是——"为兄计耳,于我何有!"实际上齐王自己也想当的,太子李建成就曾经许诺:“以正位之后,立为太弟”,齐王自己也认为“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所以在以后的对抗中才如此卖力帮助太子大哥。
第二次,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李渊准备到仁智宫(今陕西铜川)避暑,让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随行,太子李建成留守京城。太子与齐王谋划准备派人干掉秦王。因被手下人告发部下欲举兵,计划流产。但太子的老部下杨文幹却因此反叛,太子的地位也差点动摇。
第三次,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太子召秦王“饮酒聊天”,叙述革命友谊——“饮酒而鸩之”,史载“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将其搀扶回西宫。
第四次,太子、齐王,再加上后宫日夜谮诉秦王于李渊,李渊这时就有了想怪罪秦王的念头,但是被大臣劝阻。齐王又密请杀秦王,李渊未许。
第五次,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突厥入侵,齐王简练秦府精锐之士,领兵出击。准备趁秦王来饯行之时,秘密拉杀于帐下。又被属下告密于秦王。此计划应该还未来得及实施,玄武门之变叶已发生。
既然嫌隙已成,面对如此险恶形势,秦王府僚属房玄龄(老子、儿子都热衷搞阴谋)、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密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诛杀太子和齐王。
五、秦王密谋政变
事态的发展已令矛盾公开化,秦王李世民想凭借打天下的军功被李渊立为太子,取代李建成已没有可能!剩下的就只有武力抢夺。所以秦王及其亲信积极谋划,准备突然一击,荣登大宝!
首先巩固自己的势力中心——洛阳,“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馀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
其次,秘密联络秦府旧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回京,商议对策。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等劝说秦王杀掉太子和齐王。史载秦王李世民还犹豫不决,其实是对满朝文武的态度还有所顾虑,故而去问李靖和李勣(徐懋公)。这两位的表态就比较有意思: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但也没有去李渊那个告发!
六、政变经过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己未日(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一日),太白复经天(地球、金星、太阳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把这密奏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及秦王府上下应该是经过密谋并决定动手了,所以出的对策就是密奏太子与齐王祸乱后宫!并自表清白,上不负兄,下不负弟!李渊表示,明天召太子、齐王一起当面对峙!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庚申日(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二日),秦王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属下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等着太子和齐王到来。长期的投资带来了回报——张婕妤探知了李世民密奏太子之事,立即派人将消息通告太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商议后,先集结兵马,勒宫府兵严阵以待,然后准备从玄武门入宫。此时李渊已经通知了裴寂、萧瑀、陈叔达,准备一起推究秦王的密奏。这里可以看到太子一方是有预备非常的,但没料到秦王会在宫门附近下死手!
根据史书记载,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走到临湖殿,发觉情形不对,便调转马头回往东宫。秦王李世民则率领手下在后边追赶,齐王李元吉不知何原因,三次弯弓射秦王李世民都没有成功。可秦王李世民却将太子李建成射死。紧接着,秦王属下将齐王射落马下。李世民却被树枝挡落马下,一时间倒地不起,齐王李元吉赶过来夺弓就要下死手掐死秦王李世民(没带刀吗,直接剁了不就好了!),幸赖部下尉迟恭及时赶到,惊走齐王。齐王李元吉想跑到武德殿,被尉迟恭射杀!此时东宫、齐王的精兵卫队已经闻风而动,在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率领下杀到玄武门,与守门禁卫军厮杀,并准备进攻秦王府。在尉迟恭将太子和齐王的首级拿出后,东宫和齐王卫队方瓦解溃散。至此,大局已经完全被秦王李世民掌控。
秦王李世民叫尉迟恭入宫护驾,此时李渊刚泛舟于海池,看到尉迟恭“擐甲持矛”闯进来惊讶万分,并也猜到萧蔷祸已起,所以才问今日乱者是谁。尉迟恭承秦王表明来意: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发兵诛之,恐惊动圣驾,特来护驾!李渊眼看事已至此,已无可奈何。在左右大臣的劝说下,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罢散东宫诸将卒。
事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儿子全部被杀,并被削除宗籍,女眷全部没入宫中。三天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原秦府护军秦叔宝升左卫大将军,程知节升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升右武候大将军,高士廉升侍中,房玄龄升中书令,萧瑀升左仆射,长孙无忌升吏部尚书,杜如晦升兵部尚书,原秦府旧将僚属加官进爵,开始掌握朝政大权。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九月四日),太子李世民登基为帝,高祖李渊退位,称太上皇。
七、诸多疑问
虽然过程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有几个疑问,从现有史料看,没有明确答案,留给后人无尽猜想、推测:
第一、齐王欲杀秦王时被尉迟恭阻止,然后“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武德殿在城墙里,东宫、齐王府还有二千精兵正严阵以待!此时的齐王为何要往武德殿跑?要么齐王府此时还在武德殿,要么皇帝一开始计划召见地点就是武德殿?;
第二、玄武门属于重兵把守的宫闱禁地,在这里大动兵戈,皇帝李渊却一点都不知道,岂不怪哉!而根据史书记载,李渊在玄武门政变发生时泛舟于海池,海池离玄武门很近,正常情况下守门将士应该在开始情形不对时就去报告皇帝了!难道皇帝已经被挟制?
第三、儿子密告另外的儿子祸乱后宫,这么大的事想讯质,为何还选个风景秀丽的海池?
第四、事变是发生在城门里还是城门外?
第五、守城门的禁卫军开始为何没干预?玄武门附近的禁卫军开始应该保持了中立,这跟太子一开始就被杀有关。事态还不明朗,大家不想选边站,“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东宫、齐王府的大军杀到守门兵才出手拼杀,此时太子、齐王已经被杀了!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 历史的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