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是个太过敏感的人,从小就在不经意间洞察别人不曾留意的小细节。小时候被同学看成是怪孩子,我倒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恰恰因为我的敏感,很多时候可以用心去感受同学、朋友的心事,希望能帮他们分担一点点。敏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心思细密,可以洞彻人生,或多或少加上自己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用自己的感悟把它们转述给第三方的读者,好让我的亲友感受这些心得,感受我的关爱。
性格上的敏感和第六感的蠢蠢欲动,带给我太多的感触,在他人看来是多愁善感,甚至过于神经质,但对于我,其实是一笔财富。试想,在我的亲友心事重重需要我们去理解的时候,我就可以先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灵活动,所谓感同身受,就是这种情感体验吧。因为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最大程度上找到和亲友相处的沟通点。人际关系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心灵交流和情感互换。当然这深层的精神活动之上,必然是浮浅的物质对话。
我喜欢和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心境的人打交道,每每遇到吸引我思考、造成大脑运转加速的对象,我总会大大方方地主动和对方交谈,不过很多时候,对方也会主动先开口。这些交流思想的时刻,无疑是美妙的。我们通过言语载体,建立对话,沟通思想。认识一个新朋友,我们就认识了他或她带给我们的一个大大的朋友圈,我们便从一个孤独的个体,迅速成为一个小军团。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都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成为“我们”这个大的群体。俗语讲“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仲尼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其实,只要我们敞开心胸,用开放并审视的姿态扑捉每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生活就会变得美好。
山外有山, 人无完人。我们作为普通人,需要有朋友陪伴,交流。交朋友需要真心,更需要敏感。这个时候,我的敏感总能派上用场。或许是我的性格比较温和,朋友们遇到心事,总会找我倾诉。我也在这样的倾听中学到了怎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而自己也在这样的思考中又一次收获了信心和满足。朋友们的秘密,我会帮他们保守,朋友们的求助,我会尽可能满足。尽管自己有时并不清楚想法是否正确,但我相信自己用心的开导,一定对他们有所触动。转变是漫长的,但一定看得见。信心百倍,也许就是我最大的优点。
真正的朋友,不一定时时刻刻联系,却是放在心里,掂量起来有着特别的重量。当我们需要互相取暖的时候,朋友就会出现,当我们需要独自一人享受孤独的时刻,他们便在远处悄悄祝福。
我一直想着把自己的敏感和强烈的信心锻炼成一种能力,这是我自学宗教、心理学、逻辑学的关键所在。目前所在的社会,存在太多的竞争,有些良性的,有些却是残酷且非正义的。如果没有好的心态,没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很可能在竞争还未开始前就败给了自己。平日里,我是个比较随性而懒散的人,然而一但有了让我心动的计划,便会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所以一直以来给我的同学都留下一个“太认真”的评价。其实认真的态度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具有。娱乐的时候放松,学习的时候刻苦,思考的时候凝神,这种状态其实挺好的。
人生会有痛苦,恰恰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原因是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比如恋爱,比如工作,虽然不提倡按图索骥,但如果自己没有清晰的理想概念,机会来了也会在怀疑中溜走。除此而外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和失落,到最后真正属于我们的出现了,却丢失了曾经的赤子之心。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用心感受生活,用心去交朋友。尊重他人的友谊,爱惜自己的心灵。用爱心对待每一个朋友,或可能成为朋友的过客。也许不经意间,你就能收获良多。没有朋友,封闭内心也许可以造就艺术家,却不能让我们与世界为伍。这几天出差,同行的师妹昨晚问了我那个老土却有深意的哲学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痛苦的柏拉图还是一头快乐的猪?我记得大二时一个师兄问过我,他的问题是用痛苦的思考者取代柏拉图。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痛苦的思考者”,于是我又重复一遍答案给师妹。她说自己的答案是“快乐的柏拉图”,呵呵,这个小家伙。于是我加了一个解释:“思考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能够思考是快乐的。苦与乐是相伴相生的,这就是人生。”
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是最危险的,心里细密却执着勇敢的人是最自信的。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个基点就是倾听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力量。然后将一个个小小的不同方向不同空间不同维度的力,物理的力、心灵的力,合而为一,分身千亿,体用无二。这就是我理解的“一即一切,一切就是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和而不同”、“同体大悲”。
用心感受,用心体悟,用心付出。这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的心念一动转,就会引来蝴蝶效应。我们只要起心动念,哪怕在心底默默祝福某个人,他或她一定会扑捉到这个频率的信号,然后收归转化为能量,达成我们的心愿。
对于唯物与唯心这两个范畴的逻辑关系,我觉得不该拘泥于反对,而是可以考虑矛盾或者其他。宇宙间影响我们的物质运动和心灵活动的因素,应该不仅仅是这些现象本身。我想,一定会碰到更多的良师益友,希望在将来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有更多的收获。
2010.4.26作于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