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确实在书中找到了一些读一自己来说比较有用的信息。现在,把几个我比较关注的点,整理一下,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一是要多读经典。
经典的书目之所以能够被奉为经典,就在于你总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怎么读都读不尽。书中如是说。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源,照见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这句话写的特别的精彩,深深的打动了我。少年时我们读经典,主要是为了增加阅读量,那时我们获取的可能仅仅是书中精彩的段落、辞藻。随着慢慢长大,再读经典时,就好像有一位谆谆教导我们的老师,指点着我们的方向,引导着我们的成长。随着所经历的波折、喜悦、痛苦、快乐,会发现那些经典变成了我们的知心朋友,我们在阅读它的同时,它也在抚平我们的内心的波动。
经典中,总是有着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它随时恭候着我们打开它的世界。
二是书中提到的特性改造。
也就是说看问题的角度可以进行改造。书中提到了兴趣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关系。人们往往抱怨大量的工作时间占据了自己人生,致使没有闲暇区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从而对工作,越来越厌恶。
此书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在有很多情况下,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把你的兴趣、爱好与你的枯燥的工作进行融合,可能你的人生将会不同。比如爱好画画的人,在工作中,就可可以多用绘画的技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生动的表达方式可能与众不同,可以给你带来更好的沟通效果,和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不不要总是埋怨兴趣被扼杀在繁忙的工作、任务当中,其实只要你善于把兴趣与工作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将两者进行融合,不仅能从主观上使工作变得更加有意思,还会在客观上形成更具创造力的工作方式,两者相辅相成。我在读其他的书籍的时候,看到了一种相似的论点,即不是完全因为我们有兴趣,才会把某些事情做的更好,实际上往往是由于某些事情我们一开始做得很好,因为获得了肯定和赞赏,从而激发要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的一种心态,慢慢的做这些事情就变成了兴趣。也就是所说的应为擅长,所以喜好。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尝试着,把所谓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用一种新鲜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不断的寻求突破,也许有一天你既做了喜好的事情,也获得了丰厚的工作报酬。
三是多维思考。
书中介绍了矩阵的方法。书中说到
我们原先的思考空间,可能只属于某个矩阵的一个象限,当我们把这个矩阵显性化表示出来以后我们就发现了这个矩阵的其他象限从而拓展了我们原先思考空间的疆域。
通过矩阵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事物特性的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增加思考的深度。我们可以将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类、细化,并通过纵横图对这些特性叠加重组,产生新的组合结果。书中通过以饼干创新为例讲述了矩阵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还有着许许多多多维思考的方式存在。
经典的swot分析方法。该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将一件事情进行多维分析比较,从而形成结论。这个工作方法,可以让我们全面的认识面临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权衡分析。这也是我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位置互换方法。比如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志都有感触。当我们从办事员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往往是从技术、政策、法规去挑毛病。而从单位领导层面,可能更多的是从政府大各级领导的要求及舆情方面的压力角度,要求解决问题。而更上层的领导则是从行政区域的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工作业绩方面看待问题,提出解决意见。但是这三层角度对一件事情的衡量结果往往是不同的。所以,换位思考句很重要,将多个层级的意见进行融会贯通,是对基层公务人员的考验,也是工作能力提升的很好的思维方式。
第三人视角方法。我记得曾经有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曾经讲到,作家的一个主要特质是存在两个自己,一个是沉浸在事务中自己,一个是观看自己行为的自己。第一个自己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会从当时的情景中引发喜弄哀乐,而第二个自己就是一个观众,看着自己的表演,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和通过一个时间纵深的角度去记录那个演员的言行并引发思考。这种双重的人格特性,使作家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描述、讲述一个故事。
以上是对这本书初读的一点想法和认识。我认为这本书很有可读性,对处于各个阶段的人都会有所帮助。接下来,我将细细品读该书,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