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49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49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50803
车票价:1440RMB
经停站:摘抄站、回顾站、启发站
参考资料:《冯唐讲资治通鉴》
摘抄站:
1)在一个国家、企业、组织里,过多的前置和苛求条件下不仅吸引不到人,反而还会限制人才的发展。
2)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无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
3)如果有不同的人才,他们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思路,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摸这只“大象”,经过一阵头脑风暴,你会发现虽然大家都是盲人,但大家对这只“大象”到底长什么样,应该有了八九不离十的理解,这就是人才“杂”的优势。
回顾站:
在《冯唐讲资治通鉴》中讲述了李斯给秦王嬴政写《谏逐客令》,纠偏秦王用人制度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有才能、有思想、能说会道的人才穿梭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宣扬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这些人来自于不同的诸侯国,有些人甚至是某个诸侯国的王公贵族的公子,例如,韩非是韩国贵族的公子。
战国末年作为卫国商人的吕不韦扶持秦庄襄王继位有功,受封为文信侯。吕不韦在担任秦国丞相时,延续秦国“招贤纳士”的传统,不拘一格降人才,大量使用六国的人才,其门客数量达到三千余人。随着吕不韦的垮台,宗室大臣开始议论之前“招贤纳士”的人才引进制度是否正确,在这些被招纳到秦国当官的人员中是否存在其余诸侯国的间谍,等等。于是,朝臣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凡是非秦国的人才一律不得留用,将其赶走,这里面就包含楚国的客卿李斯。
李斯在离开秦国,返回楚国的路上,写了《谏逐客令》给秦王嬴政,秦王看到这份书信后极为震惊,派人召回李斯并与其相见会谈。在会谈中李斯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与能说会道的本事,论述秦国先王历史上使用过的非秦国先贤,从而使秦国国力日益强盛,说明秦国要想富强、开疆拓土、称霸天下就必须使用非秦国的先贤人才。进而,用比喻的手法,从人才到秦王最喜欢的宝物——玉,也是来自于其他诸侯国而非秦国,最后再用海纳百川的论点作为支撑,从人才、宝物、自然现象三者角度进行分析,最终说服了秦王,撤销了逐客令,继续使用其他诸侯国、非秦国的人才。
通过上面的例子,冯唐老师认为,尽管我们都知道“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的,要“知人善用”“广纳人才”,但现实生活中一个组织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作为组织的“一把手”是否有包容之心,是否能够容忍组织内部有差异性,甚至是当听到有异样的声音时也能够信任对方,有包容之心。
从企业组织的角度上看,在一个组织内部在保证三观正确的前提下,要尽量保持团队成员的“杂”,因为“杂”,每个人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学历背景、思考方式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事情,尽可能地实现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全貌。因为“杂”,组织内每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各不相同,更有利于分工与协作,进而将事情更好地完成;从个人的角度上看,人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做不同的事情、去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从而让自己的认知结构更为“庞杂”,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看法与观点。
即,无论是组织和个人要向自然界学习,有千奇百怪的多样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