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朋友灵不幸成为失业大军中一员,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边找工作边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开创副业,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始写文章。
灵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报了写作课,为了养成阅读的习惯加入了共读营,不想落后于时代还报了AI训练营,同时,为了增加就业的成功率,还备考心理zi询师证书。她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比在职时的工作时间更长。可是,前阵子她找我约饭时,终于躺开心扉,她说她努力了近半年看不到效果不知道怎么办?甚至焦虑到无法入睡,每次躺在床上忍不住会想稿子怎么写才能吸引读者,读什么书能让自己成长得更快等等。
灵这种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越迷茫的状态,周岭老师解读为“醒着的睡着的人”画像,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活着就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的混沌状态。
周岭老师在36岁之前也同样过得很混沌,到警醒之后,又因内心迫切希望发生改变而被焦虑包裹,后来他选择正视焦虑,把心中所有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写出来,大到人生原景,小到10分钟后要做的事,总结出焦虑根本原因是: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并把焦虑的根源剖析为5种形式。
1.完成焦虑。为了想尽快学到各种技能,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围绕着待办清单生活,比如同时报了写作课,又报了日语课,还买了一堆教材备考一种证书。结果要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造成学习质量低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要不压根完成不了这么多任务而自责,再次陷入焦虑的循环。
2.定位焦虑。自知之明是zui难得的知识,有自知之明的人,清楚自己哪些事能做得到,哪些做不到,懂得量力而行。如果我们在定位一个目标时,在初始阶段就试图短时间内和该领域的能人做出同样的成绩,这样错误的对标会造成更大焦虑。
3.选择焦虑。有时选择太多同样会让人焦虑,比如读书这件事,原本你计划在自己休假的三天内读几本书,而却不知道该读哪类书,有人说应该先读成长类书籍;有人说要学习首先要有时间观念,建议先读时间管理类书籍;也有人说成长的路上要有心灵的滋养,建议先读一些心灵成长类书籍。结果可能把时间消耗在选书这个环节,而静不下心来完成读书这件事。
4.环境焦虑。我们处在家庭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去做,被动处于一种无力感的状态。
5.难度焦虑。就如我上月参加《沟通力》的共读营时,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有点难读,加上阅读速度跟不上助教的领读,使我陷入一种畏难情绪,导致后面的作业没有完成。
作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并提出以下建议: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zui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