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知道万峰老师早在2009年4月30号就退休了,难怪回家的时候再也搜不到《伊甸园信箱》的节目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万峰的节目对我而言是一种颠覆性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慢慢的,特别是上了高中之后,竟然发现那么多同学都听过或者在听万峰的节目,甚至军训的时候还有人在晚上想要收听万老师的直播。在九班的时候中午还有“万峰时间”,几个人对昨天万老师的节目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复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同学讲的“诺贝尔奖的故事”。(“万老师吗?我最近很苦恼,我生活太没有意思了。”“怎么了?”“我是靠科研的。。。。。。”“哦,那很好啊,现在成果怎么样啊?”“还行吧,也就获了个诺贝尔奖而已。”“。。。。。。”)在高三高考前一个月,还有同学得到了有万老师的签名的书,满教室的传阅,里面的篇章几乎每一篇都很“搞笑”,或许万老师的风格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第一次听万峰的节目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无聊的搜索着电波,(或许本应该听着英语可能更好一点),突然一个中年男子在电波里大声斥责着电话里的听众,“现在的年轻人啊,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不上进。。。。。。”觉得这个主持人特别有意思,可能是一种变态的旁观者的心态吧,但发现打进电话的人几乎都被骂,而且都是唯唯诺诺的接受被骂的事实,万老师似乎也越骂越有劲,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就是这个节目的常态。当然也每天也有些听众打进电话夸奖万老师的直言不讳,万老师这时候似乎也显得很满足,不过后来每个听众打电话进来开场白几乎都是“万老师吗?我很喜欢您的节目,也很钦佩您的主持风格。。。。。。”然后万老师就不耐烦的叫他们直入主题,结果这群人十有八九都被臭骂了一顿。最精彩的是有些人会在节目里故意捉弄万老师,但大多刚开始就被机警的万峰识破,然后就是一顿更疾风骤雨似的训斥,也有侥幸的人打进电话后如愿以偿的骂了万峰一句,结果电话立马被果断的掐断,然后万老师会把这种无聊的行为的始作俑者的电话公之于众,所以有时候会有些热心的听众打电话来告诉万老师他们曾经帮助万老师打电话“教育”了那些执迷不悟的小青年。
对于万峰,社会上褒贬不一,但他的耿直和直言确实是真实的,不会有个主持人十几年来依旧去为作秀而作秀的。万老师逻辑其实很简单。打进电话的大多数都是感情或者婚姻生活出现危机的,很多都是被损害的不幸者,这时候万老师几乎都会果断的劝诫对方立刻离婚,当然大多数情况对方都表现出依依不舍的心情,结果万峰就是一顿痛骂,令这些执迷不悟者显得更可怜了。也有时候打进电话的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不知所措的想让万峰帮助他们摆脱情人的纠缠,然后万峰直截了当问他们是不是已经和情人发生关系了,结果可想而知,这群万峰眼里的“流氓”又是被一顿痛骂。还有些时候是一些生活困惑的人,万峰会拿出那部经典的“万峰语录”,“年轻人啊,要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多学习。。。。。。”他试图想通过多读书多看报来提高一种全民的文化水平,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或许是个问号吧,在节目里不乏高学历者的种种愚蠢行为,似乎在告诉我们,许多问题远不是提高文化水平能够解决的,并且素质也远不是文化水平那么简单。
听过了万峰的节目,再打开电视,开始觉得舆论的矫揉造作的实质了。觉得那些煽情的主持人的煽情越来越虚伪,觉得那些照本宣科的专家学者越来越无知,觉得那些为娱乐而娱乐的节目越来越无聊。当然更多的人喜欢这些节目,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许多人也开始关注万峰,大多数人表现出“理解”之后就是一顿更严厉的批判,这种“理解”显得更为虚伪,想起当年万峰在CCTV的《面对面》里,把主持人似乎是“教育”了一番,完全成了一个个人秀,成为高中时候茶余饭后的经典话题。
现在怀念那些吵闹不堪的夜晚,万峰带来的可能不只是一种另类的娱乐,从一个试图从窥探骂与被骂中得到快乐的旁观者慢慢的开始对以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到些质疑了,所以万峰似乎更类似于一种引导者,他带来的是一种原始的反思。他似乎更为勇敢无畏的批评和谩骂着,不像更多的人那样选择间接的绕着一圈又一圈,最后却发现还是欲言左右而言其他。
万峰的节目截止于2009年4月30日,但走向真实,直面真实的路远没有结束。渐渐的,会学会用利剑劈开谎言的蔓藤,用烈火烧裂虚伪的纱罩。当然在今天的此时应该纪念下这位另类的领路人,愿他幸福长寿。最后用万老师的那句“年轻人啊,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学习多思考”作结并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