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你以为你照顾了孩子的日常,你就是个好妈妈吗?你以为你付出了很多,旁人就无权指责你了吗?错,逻辑并不会因为盲目的努力就让步,拨开那些干扰人的所谓付出的迷雾,你得看到你的付出对孩子的成长是阳光雨露还是砒霜?结果导向方能论成败,否则付出再多只是和初心更远——这才是对逻辑的最大尊重。
孩子出生至今,除却短暂的产假、以及我这期间一年有余的全职妈妈,节假日外,其他时间都是爷爷奶奶白天带,我们晚上带。
孩子的习惯一直很不好。大到交友礼貌,小到吃饭睡觉,为此经常三五个月后就会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有冲突,可是屡次沟通无效,爷爷奶奶自觉劳苦功高,至于孩子的习惯那是天生的,所以长期以来孩子完美保持着所有的坏习惯。
今年三月份,在我的坚持下,孩子彻底脱离爷爷奶奶,五月份开始上幼儿园,我正好可以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他。通常家里就我和他,霖一周三次回来,来去匆匆,自是顾不上对他的管教,所以妥妥的,孩子的教养大任落在了我的头上。
这周末,我们都呆在了家里。再次,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我和霖有了分歧,所以引起了我对教养问题的反思。引爆点如下:
观察一:上周一以来,孩子起床后每天都不肯刷牙,每天各种哄方能完成刷牙步骤。今天起床后,他情绪很好,可是仍旧是不肯刷牙。
观察二:不愿意好好说话,有什么事情就指来指去,而且娇滴滴地撒娇用各种语气词(我们听不懂),动不动就往大人身上蹭,炎热的夏天固然是热,可是霖觉得他太娇气了,不妥。
观察三:吃饭要半个小时以上,不同于之前十分钟左右的速度了,而且吃饭的时候到处玩,不肯好好坐着吃,要追着喂。
观察四:每天一起床就是葛优躺,只要不是玩,在家里全靠躺沙发。
以上四个问题的出现,缘由只是因为他爷爷最近过来住了半个多月,就像引子一般,孩子之前的坏习惯全被引出来了,以至于霖觉得我没有教养他,“你应该给他改正。”他不满地指示,仿佛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叫他爷爷来之前,我就给他打过预防针,说可能我这三个多月给孩子建立的规矩和习惯全都毁于一旦,我不建议因为孩子生病就把他爷爷叫上来帮忙,可是霖一意孤行,如今孩子恶习出现,他又觉得我改正的速度不够快。我当然委屈,可是我发现我和他的沟通上面有一些很可笑不符合逻辑的矛盾之处。
他在抱怨孩子的问题,觉得我太娇宠孩子了,我的回复是我照顾孩子有多难多辛苦。
他指出孩子的某些习惯不好,我在讲自己为了给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每天给他读绘本。
……
我发现我和他的沟通恰是以前我和他爷爷奶奶的翻版——我们鸡同鸭讲,不合逻辑,全靠一副苦情牌才能撑住场面。然而,这种漏洞极多的逻辑普遍的存在很多家庭。
我记得在我写《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一文中提到孩子的习惯和爷爷的娇惯有关,一个读者很尖锐地指出我的问题,“你不能让爷爷背锅……我自己带孩子,也被称娇惯……”大意就是爷爷奶奶带孩子很辛苦,习惯不好不能怪老人,自己带娃遭受指责才能懂得对方的委屈……我当时也很谦虚地接受了她的指教,并且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但事后总是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没有被完全说服。
很明显的,教养孩子的人的逻辑是(旁人也觉得):我带孩子很辛苦,我付出很多,所以孩子习惯不好不能怪我,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听起来似乎很和情理,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古时,领命带兵的将军去打仗,临行前往往要立军令状,战成自是受赏,战败就得受责,这是君臣之间不必解说的规矩。
那么在教养孩子方面,成败更是不容小觑。一个孩子的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这影响的将是他的一生,厉害关系不可谓之轻,我们还可以理所当然地仰仗自己的劳苦来推脱责任吗?
古人曰,“生而不养,父母之罪,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无方,父母之过”。明确地指出养教之间的并列关系,显然不能因养之劳苦功高而却养而不教之过。
所以,作为养育孩子的第一负责人,并不能因为自己承担的养育工作繁重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抵消自己的教养之怠,反而要更加警醒自己的教育方式。作为肩负养育之大任的人,平日不仅要细致入微地照料孩子的衣食起居,更要多充实自己的大脑储备,开拓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参考示范,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身教更甚于言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否父母亲自教养未必最重要,重要的是负责教养孩子的那个第一养育人的智识能力,最为关键的是,能否一直保持持续性的学习能力,以及付诸实践的表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