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那条路
我的家乡座落在泽州县川底乡的东边,和附近几个村庄被称之为川底乡东半山上的“三山一庄四道沟”,我们村就是这“四道沟”中的一道——崔沟村。之所以被称之为沟,大家可想而知,只因四面环山,房屋都修建在山脚,顺着山势,村里会有一条长长的沟,小时候还会有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沿着这条沟缓缓地流淌,直到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饮用的自来水仍然是来自山里的那一股清泉。
村里所有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背靠大山,也面朝大山,每天迎着朝阳苏醒,伴着鸟鸣劳作,赏着落日入梦。家乡风景宜人,人才辈出,不得不赞叹祖先的智慧,选了这么一块风水宝地。
童年在家乡的记忆是自由的,是快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忧无虑。邻居之间串门,踩个石头就下去了;伙伴之间玩耍,跳个土塄就见面了;去地收割,随便一扒拉就可以走。走出家门只要不是墙壁,不是悬崖,哪儿都可以留下我们的脚印,没有红绿灯的限制,没有靠右走的规矩,没有左右看的拘束,更没有家长的天天唠叨,没有老师的时时教育,只要你想,只要你能,只要你觉得方便,你就可以随处跑,可以随便走。真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随着经济日益增长,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家乡的路越来越宽,越来越长,越来越规范,渴望走出去的人也越来越多,那条路的意义也就越来越深远。
那是一条求生的路
家乡的百姓为了生存,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一切资源,靠自己的勤劳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村东边的那条路就是通往市区最近的路,准确地说那就根本不是路。顺着东边走二十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山顶的一个驿站——二十里铺,然后就是一路下山,山上并没有路,只是没有繁茂的大树,也没有很高的杂草,时间长了,一个一个不规则的石头就成了下山的石阶。山底就是离市里还有三四公里的城边村庄,对于家乡的人来说也就算到了市里。
从村里到市区,十公里,两个小时,上山,下山,一个来回就是四个小时。家乡的百姓可以每天担着几十斤重的一担特产走一个来回,天天如此,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不知是因为从小在农村,习惯了爬高上低,习惯了翻山越岭,还是心中那单纯的愿望支撑着自己,家乡的人跳着石头下山还总是乐在其中,总满足于这条可以给自己带来富裕的生存之道。
那是一条求学的路
家乡的小学一开始在村子的中间,后搬到村子的最下面,不论在哪儿,我们的视野都很宽阔,都能看到对面西南角上通往乡里的那条路。山路弯弯曲曲,从山底直达山顶,然后顺着山顶前行,最后缓慢下坡到达乡里,全长大约有5公里。小时候班里学生人数少,以个位数计算,每次考试我都能轻轻松松拿个第一(这就是所谓的考了第一,可班里却只有一个学生)。老师自行车后座就成了我参加各种竞赛唯一的交通工具。当然,我很兴奋,坐在自行车后座,行驶在这条路上,像一只快乐地飞翔在丛林里的小鸟,那种自豪油然而生。
稍微大一点,每周六都会在教室门口看到山顶从乡里回来的初中生。目光随着他们的身影来回穿梭,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内心里那是一个羡慕呀,巴不得自己立马就能升入初中。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甩着辫子,背着装满干粮的书包,仰着头,几个人走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那种想飞出大山外出求学的渴望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内心深处。
去师范上学的第一天,天空突降倾盆大雨。老爸和我,打着雨伞,穿着黑色的雨鞋,走在这条再也熟悉不过的路上,步伐一点也不受暴雨的影响,反而变得更加的轻盈,更加坚定。那双雨鞋成了我们宿舍姐妹对我的永久记忆,那条路也成了我求学唯一的道路。
那是一条远嫁的路
记不得在哪一年,村子的西边增加了一条新路,村里的百姓也慢慢习惯了走这条新路。这条路是大山之间唯一的缝隙,不算太宽阔,但比其它几条路平坦好多,没有那么多的崎岖,也没有那么陡峭的山坡,同时途径几个村庄,也不觉得寂寞。
我毕业后参加工作走得这条路,结婚时离开娘家走得这条路。女孩子出嫁,不论多近,瞬间就会觉得遥远。这是人生角色的转变,这是女人成长的考验。就是在这条路上,我从一个大姑娘变成了一个小媳妇。就是在这条路上我不再拥有妈妈买的零食,不再有妈妈给的零花钱,不再有家乡亲人的问候。我成了娘家的亲戚,成了家乡的客人。我不再能随心所欲的回去,不再能潇洒自由的出来。我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身上的责任多了,肩上的担子重了。那条路即使再好走,在我的心里也已经有了沉重的份量。
那是一条回家的路
村村通公路的惠民政策,让人们拍手称赞,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的大门口。大雪纷飞不再能阻碍人们回家,大雨倾盆也不在能把道路冲刷的泥泞不堪。不论什么样的天气,人们都可以不用再穿那双土里土气的雨鞋了。
一条连接各个村庄,直通市区的水泥路绕着我们村的北面过去。家家户户都有了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到市区也就20多分钟的路程。交通便利了,经济发达了,家乡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外出打工的,乡镇市区买房的,照看孙子外孙的……家乡的土地也被承包,家乡的人们走出去的更多。村里每天中午还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餐,就这仍旧阻挡不了人们走出去的步伐。
父母多年和我居住在一起,弟弟远在他乡定居,姥姥也永远离我们远去,舅舅们也相继来到了市里生活,我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有限。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年老时想回却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我才真切感受到“落叶归根”那份情结。
我喜欢上了这条通往市区的水泥路,每次上下班,我总要开车从这条路上驶过,也总会在不同的地方驻足停留。这条路很窄,一边是大山,一边是沟壑,两车相遇,会车都有一定难度,我多次见到车轮架空的现象发生,也亲自经历和摩托相撞的交通事故。但是不论朋友同事怎样劝我,我仍旧喜欢在这条路上穿梭,仍旧喜欢怀念一路的花草树木,仍旧喜欢在这条路上欣赏四季景色的变化。
这条路,在我心里,不再是一条路,而是一份想回家却永远回不去的期望,是一份想怀念却已物是人非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