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八十年代物资匮乏的农村。
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光景也不好,回忆起来,整个童年在田间度过,对书本没有任何印象;上了小学,能接触到的书籍几乎只有课本,课外书依然是最贫瘠的资源。一方面,有经济因素,捉襟见肘的开支中,化肥、农药显然比书本重要;但更重要的,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一致认为,学好课本才是最重要的,读闲书纯粹是不务正业。
村里有个赤脚医生,家里有不少藏书。四年级时,他女儿杜鹃借给我一本书,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拿回家,躲到床上看。非常不幸,最终还是被母亲发现了,呵斥的话萦绕耳畔二十余年:“考一百了吗?学不好还看什么闲书?再看就把你那书烧了……”
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她总是烧我和弟弟辛辛苦苦获取到的不务正业的东西,这一点和我父亲的教育理念出奇一致。我亲手缝制的沙包、攒钱购买的军棋、跳绳、连环画……都焚毁于此。他们习惯于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毁灭我们不务正业的念头,却也从没尝试过能引导我们用功学习的其他方法。
我一向慑于权威逆来顺受,但也许相对于其他玩具,对书本更为钟情,我无法容忍它的焚毁!那个时刻的我,为了那本书,终于向母亲反抗了。我大声哭喊:“烧吧,你就知道烧、烧、烧,人家杜鹃他爸专门给她买课外书看,你们不买就算了,还要烧……”
那一刻,正在扫地的母亲呆在那里,不再斥责。我从未对母亲喊叫过,也许她真被我的反抗镇住了。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既痛苦又欣慰。痛苦的是,女儿翅膀长硬了,竟然敢反抗自己了;欣慰的是女儿有自己的思想了,知道坚持自己的观点了。反正从那以后,我看书相对自由了一些,但家里还是没钱买书。书,在那时真是奇缺呀!
记得上五年级时,我的班主任叫杨青芝,她是我们小学唯一的公派教师。我觉得她就是与众不同,当时的教师工资很低,还经常被茶壶、茶叶等日用品代替,她的丈夫也是退役军人,没有工作,在那样的情况下,她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一部分钱来为我们这些穷孩子买了班级书架丛书,一套大概有五六十本。就这样,这个小小的书架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土,大家一下课就围在那里,看书、交流,最让我高兴的是,这些书居然还可以拿回家看,第二天再还回来。有书看的日子,太幸福了!
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多起来,没有时间看书,也没书可看(那时我一周的零花钱只有两元)看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奢望。记得当时班里有同学经常买一元一本的故事会和小小说,我就借来看。那些故事短小精悍,尤其是小小说,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上初三时,电视上正在热播《还珠格格》,不知道跟谁借了一套,上中下三册,看完后开始迷恋琼瑶小说,《几度夕阳红》、《水云间》、《窗外》、《烟雨蒙蒙》……那时忙于考试,再加上升学的压力,没看几本。
到了师范,学校门口有图书社,校内有图书馆,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借书。图书馆的世界名著较多,如《乱世佳人》、《红与黑》、《简爱》、《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著我都是在那时间看的。偶尔也去书摊上转转,有许多盗版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集,十元一本,那时我的生活费是100元一个月,学校每月补助35元,我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
毕业以后在一所大学附近教书,大学的图书馆对外开放,我就每个周末都去泡图书馆。特别喜欢看张爱玲、苏童的作品。《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粉》、《妻妾成群》、《妇女生活》……苏童是我非常敬佩的作家,一个男人居然有那么、那么细腻的笔触、那么温柔丰富的情感和那么惊人的想象力,读他的书常常让我惊叹,甚至怀疑作者的性别:这是男人写的书吗?他怎么这么了解女人的心思啊?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同样都出生于贫困农家,我非常能理解孙少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尴尬处境。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从未放弃过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命运抗争,用自己的智慧、勇敢、自强、自信、真诚、朴素赢得了田晓霞最真挚热烈的爱情。田晓霞在抗洪抢险中不幸牺牲,她在日记中写到: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甘心情愿的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她)而付出自己最大的牺牲,这是衡量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这些观点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爱就是要为对方付出,两个人要为未来共同奋斗,而不是贪图对方的金钱和地位,一旦这些都失去之后,爱的虚幻大厦也就随之倾覆了。
到了四小后,开始接触教育学的原典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还有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些书比较难读懂,我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一次次交流中艰难地完成了阅读。由于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也只是浅浅的读,有一些浅浅的理解,但这也改变了我以往的教学。
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让我看到了一个把一切爱心、同情心、热心都给了一年级预备班孩子的老师。他是那样认真地、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用心地体察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同情那些不幸的孩子,给予他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帮助。给家长写信,调动家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用自己的热心和诚心征得家长对班级建设的投入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就把这些好的做法,运用在我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6年暑假,我读了朱永新老师写的《致教师》。朱老师说:教师的幸福,一是来自孩子,二是来自专业成长带来的事业成就与生命尊严。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会无数次自觉不自觉地向内心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们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就在追问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目标逐日明晰。这样,一间教室就会成为孕育幸福的不绝源泉。在一间教室里,是否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室的主人?是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班级的快乐?关注每一个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
在我的教室里,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没有被边缘化的孩子。记得三年级时,我和孩子们共读了《一百条裙子》,我们结识了一个叫旺达的女孩,我们被她的善良、宽容、豁达勤奋所深深吸引,这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孩有一颗金子般明亮珍贵的心。我们把这本书排成了童话剧,没有漏掉一个孩子,全员参与,每一个孩子们的作品,都被装裱好悬挂在多功能厅的舞台上。童话剧的演出很成功,孩子们认识到,不能让身边的人遭受冷落、遭受嘲笑,当有人受到冷落和嘲笑时,应该挺身而出,不能袖手旁观。作为老师,我也得警醒自己,不要做孩子心灵肤色的裁定者、制造者,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坚决不能让自己的教室里出现边缘人。
“老师要抓住每一天的生活,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让每一天都值得孩子们记住,那老师就能创造教育的传奇,就能够拥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用心过好每一天。关注到每一个课程,是一间教室让人幸福的缘由之一。完美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伟大的课程一定会呈现出知识本身的魅力,当每个孩子每天早晨都怀着热切的期盼走进教室,满怀喜悦地和老师一起探索与发现知识的魅力时,孩子们一定将会觉得时间非常短暂,心灵特别充实。课程的伟大,不仅是靠鼓舞人心的仪式、活动、庆典,同时更来自于知识与生命的契合,未知与已知的建构,书本与生活的交融,从而让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最大的张扬、最大的成长。”“擦亮每一个日子”“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都开开心心来上学”,这是我一直的追求。在雏菊班的教室里,每个清晨都有一首诗歌伴随第一缕阳光洒进孩子们的心田,每一天中午,都有一分浓浓的书香伴随孩子们入眠,孩子们生日那天,会有一份真诚热情的祝福诗歌唱响,那是唱给孩子的生命之歌、赞美之歌、希望之歌!生日赠诗,为孩子们点亮的,不仅仅是生日蜡烛,更是照亮孩子们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每一个星期四下午,都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教室里开展,比如:放风筝、做寿司、水果拼盘、缝沙包、包饺子、做手工、拔河比赛、学画画、开辟种植园……周五的少先队活动课,我们组织队员们开展“亮出自己的特长”“辩论赛”“故事会”“诵诗会”“热爱家乡,介绍家乡的特产”“奇石展览”“我最喜欢的课外书”“新闻播报”……周末,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去探寻历史奥秘……这些活动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开阔了视野。
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出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是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行动的最高使命。在一间教室里,如果老师和学生的生命都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那就是教室中的幸福之泉悄然喷涌的时刻。这让我想到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夏洛说: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到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点醒了我,作为一名教师,平平淡淡地教书到老,能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孩子具有无限旺盛的精力和生命力,我们要在他们人生最美的时光里无限拓宽他们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努力开发精彩的课程,使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孩子的生命越发丰盈,使孩子们的人生能够朝向美好。也许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无法看到获益,但我们对未来埋下深深的期许,努力让每一个日子都闪亮,我相信,孩子们未来都能成为他最向往的自己,这样也许能提升我存在的价值,也许能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最近,我加入了学校的儿童课程“读写绘”项目组,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更加深入,我努力学习儿童绘画心理学,正在读的书有《儿童绘画心理学》、《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心理画外音》《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把理论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班上孩子的读写绘作品做出绘画分析与心理疏导,在教学中关注这些孩子的表现,我非常欣喜地看到这些孩子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的我还在读书,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所以我现在每天坚持读几页,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