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知乎邀请回答呢?因为总有些时候找不到话题来写,也不想只是写下一大串的流水账。
一直想买东西,我觉得要先搞清楚这个一直想买东西的行为动机,所以,我们要明白,一直想买东西这背后的心理状况。购物欲人人都有,只是个体之间相差还挺大,我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能不买则不买型。这类人秉持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妈妈眼中眼中的好孩子,我妈常常念叨我:哎呀,这鞋不是还能穿;第二类,有需要就买型。这类人的特点就是务实,也很果断,清楚了解哪些是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能够按需购买,看起来没有一点难度,偏偏这类人是生活中最少的;第三类人,盲目购买,这类人往往爱聊八卦,李家太太老公有外遇,王家太太买了个鸽子蛋钻戒……伴随的爱攀比心理。
初步了解了购物人群心理我们大多数人可以对号入座。抛开这件衣服很好看,这个裙子有优惠,不买错过了就没有了,买到就是赚到这些表面原因,深度刨析自己频频剁手的心理原因,对症下药,学会理性消费,做欲望的主人。
拿我自己如何控制消费欲举例子。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kol消费者引导,沉浸“omg买它”无法自拔,越来越复杂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活动规则,消费者要正确做出选择确实面临很多考验。从心理层面来说,我会把我想买的东西分为三类,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考方式。第一类就是:刚需购买,像生活必需品,洗脸巾,洗发水……缺了就买,不需要犹豫;第二类和第三类差别不大,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买不买取决于你钱包的大小,买你买的起的,不要过度的超前消费,你可别说现在哪个大学生没有花呗?但这怎么能成为你超前消费的理由,盲目从众的你就会发现一入花呗深似海,生生世世还花呗。我并不否认超前消费,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这是有前提的。明天还没有到来可你却逃不过明天带给你的压力,活在当下,尽量不要过度消费,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资金,就是成熟的表现之一,也避免了校园贷引发的悲剧。我承认虚荣攀比心,是个人大概都有,但是一件两件名牌,不会改变你农民工子女的身份,何必打肿脸充胖子?尊重是靠自己争取的,在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做点什么都充满机会,多读点书,充实自己空洞贫乏的内心,金钱买不到自信、快乐。
人这一生,就是要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和心爱之人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共赏春花冬雪,沿途听陌生人的爱恨情仇故事,见过这人间百态,发现参差百态就是幸福之源。(本篇文章只为个人观点,借鉴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