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厌烦你……
一个十岁的孩子,围棋、英语、奥数等样样精通,思维缜密,知识广泛,可以称得上是优秀学生。他说:“我的父母不配拥有我这样优秀的孩子!”
当孩子的话一说出来,我听到了他语气中对父母的厌烦,因为他的父母只能开十几万的车,他的父母只能送他去一般的培训班,不能把他送到天价的私立学校……
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听到这样的言语是什么样的心情。我用这个孩子的话语问了我周围的同事,他们无一不愤慨,甚至恶狠狠地说:“这是一个纯粹的白眼狼啊,欠揍!”
话说回来,这样的白眼狼是怎么来的?一个十岁的孩子开始厌烦父母,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
也许童言无忌,童言无恶意,我们可以不放在心上,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是什么让孩子厌烦了父母?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偏颇让孩子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情感观。
自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有财富有地位有“颜如玉”相伴。于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仍然奔着优异的成绩,只要好好学习,孩子可以不做家务,可以随便提要求,可以不用体会父母的辛苦,于是就有了向父母要天价钢琴的学琴的孩子,有了一味啃老而不会长大的有头脑的“蛀虫”——这都是我们的教育只看中成绩忽略品德教育的结果。
当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人们认识到孩子读死书也不行,所有的人都开始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于是各种才艺辅导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舞蹈、绘画、围棋、口才以及各种乐器,都是孩子们提高素质的方式。经过培训后,孩子的才艺提高了,素质提升了,但是我们的品德教育还是没有跟上,也就有了上面那个孩子的言论。那个孩子是优秀的,但是也暴露他品质上的缺憾——他不懂感恩,没有对父母最起码的尊重和肯定——孩子可能有很多才艺,但优秀的只是“技”,缺少的是“德”。
有人说古人也是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有很多贫家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中举,封侯拜相。但是我们忘记了古人读书是先树人品的,孩子启蒙是的“四书五经”,对孩子的人品是最精致的塑造。所以古人读书后不管做多大官,他对父母的回报都是不会有折扣的——一个孩子爱父母是最基本的,如果连父母都不爱,你指望他还会爱谁呢?
所以,当孩子开始厌烦你的时候,请不要生气,请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出了偏差,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不够积极。
当孩子开始厌烦你的时候,悲伤,暴怒,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改变,首先改变自己,让自己跟孩子在一个频道上发展。
做和孩子同快乐共痛苦的父母。一起玩耍,一起游戏;聊聊高兴的事情,谈谈生活中的事;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烦恼,也听听孩子的忧愁。在同快乐共痛苦中了解孩子,展示自己,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亲切的父母。
做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跟孩子一起读一本书,一起聊一个电影,一起讨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监督,给孩子信任;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学习新知识,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有追求的父母。
做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指引他人生的道路,陪伴他人生的奋斗……这样,你想孩子还会厌烦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