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很多读书人总是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在未来和回乡面前,他们究竟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呢?对此,很多人当然是选择做官了。十年寒窗苦读,谁都希望自己有个好的前程。
可是,在做官的过程中,每个朝代会有不同的规定,不能将家人和做官放在一起。比如,唐朝当官的时候,朝廷就规定不能够把家人带在身边。所以,很多人一生四处做官,可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少。
怎么办呢?只有两者选其一。这样的矛盾纠结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就留下了很多让人遗憾却又十分感人的作品。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诗人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放弃未来,要么回到故乡。
于是,在做官和回乡之间,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当这两个矛盾放在一起时,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便产生了,例如唐代末年诗人李涉的《晚泊润州闻角》。他驰名晚唐诗坛,这首归乡佳作感动千年,诗尾2句直戳人心。让我们走进它:
晚泊润州闻角 唐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唐代末年,李涉的诗作写得非常好,例如他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等等。
可是,作为晚唐时代的一个博士,李涉的名气再大,在那样一个乱世,连皇帝都不能自己单独做决定,又何况是他呢?
公元825年的十月,李涉因武昭一事触怒皇帝,被贬谪到了康州,其治所在今广东省的德庆市。这首诗就作于途中。
很明显,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在晚唐诗坛很有名望。该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耐人寻味,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
诗作首联“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虽然写的是诗人耳闻目睹之景象,但字里行间却刻画了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望着茫茫江面,耳边听着城头传来的边地乐调,心里总会引发许多异地思归之情。
诗人身在天涯,其内心对故乡的渴望之情和边地庶卒是一样的。因而,他一听到边地的乐声,便立刻勾起了思乡归里的无限情思。
此外,诗人巧妙地将江流之悠长来比拟边声的幽怨之长,如此读者就可以从形声两个方面来感受思归之情,形象而具体。
而后,诗作后二联“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则是将描写笔墨转向了大雁,而且是“沙上雁”。
边城上,角声悠长,令人心惊。江边沙滩上的鸿雁也突然惊起,飞向了远方。它们要飞去哪里呢?“海门斜去两三行”。
事实上,这些大雁何止是“两三行”,而是诗人自己有家不能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此时身在广东康州,真是令人惆怅啊!
惊雁突飞,肯定是飞向了它们固定的路线——南方。而诗人的家在北方,雁群怎么可能会传书于家人呢?“惊起”二字,由雁及人,写出了自己的忧虑和愤恨。
整首诗,与那些描写思乡之情的唐诗经典作品相比,其实也写得非常不错。它意态自然,寓情于景,好像完全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但是,诗人的用笔却字字句句都颇费思量。
因为在诗作中,那些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诗人便为读者描绘出了令人难忘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
其实,不论诗人在唐代诗坛是否有名,都不妨碍他写下这首佳作。诗人在每一物象之中,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哀痛和内心最真实的情绪。这样的诗作,即使再过千年,忆旧会直戳人心。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