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一诗,讲述了妻子思念远行出征丈夫的事。
在诗中,诗人通过写丈夫离去之后,自己懒于梳妆,相思到头痛欲裂,想要寻到忘忧草种在屋旁,表达自己对丈夫刻骨的相思。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句,对后代诗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亦有“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之句,此诗,被称为是思妇诗的发端。
而在此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妻子对丈夫的浓烈思念,更是看到了妻子对丈夫的崇拜夸赞。“伯兮朅兮,邦之桀兮”,开头两句,主人公即明确地表露出对丈夫的敬佩夸耀:我的夫君真英武,才智出众屈指数。骄傲之情,溢于言表。由此也可见,夫妻之间情深意笃。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谖(xuān)草,也叫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萱草是一种颜色橘黄,近似百合的花,后来它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名曰“忘忧”。
《诗经疏》写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物物志》又记载:“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在《诗经》中,它作为一个女子的愿望而存在,此女子怀念征战的丈夫,忧思不绝,痛心疾首,因此想得一萱草,种之北堂,以解忧愁。
可见,诗中的萱草,是思念的象征,后来发展为母亲的象征,它也是一种食之可以解忧的佳肴。
孟郊在《游子诗》中写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时萱草也成了思亲的象征。
王冕也写过《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古时候,母亲居屋门前往往种有萱草,人们雅称母亲所居为萱堂,于是萱堂也代称母亲。
萱草生北堂,喜欢古典的人常用一株萱草,供之高堂,其用可比幽兰,可代荷香。它出色的名讳也让人过目不忘,也许它的百合之姿才让人联想到母亲。
黄花菜也是萱草的一种,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萱草含碱太多,有毒,黄花菜适合食用,但是食用之前都需要晒干,煮熟,才可去其毒素。古人喝酒常用黄花菜解酒,黄花菜易凉,等待菜的间隙直呼“等的黄花菜都凉了!”
国内最优质的黄花菜生产基地,在周口淮阳,那是平原沃土千里,那里生长的黄花菜质量很好。黄花菜可以做汤,配以鸡蛋,味道肥美,有馥郁之香味,刚采摘的黄花菜还可以加开水凉拌,生脆可口,清新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