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智能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原来一些概念性理论性比较超前的词语,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等已不再新鲜。
我们已经错过了很多机遇。该买股票的时候没买,该买房的时候犹豫,该做淘宝的时候观望,该做微商的时候退却,总是在患得患失,总是在怨天尤人,总是错过一个又一个风口。其实,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睁开慧眼,张开双手,迎接和拥抱新的时代。
我们再不能被时代抛弃了。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下一个时代或者说已经来临的时代,就是智能时代。我们直线无法超越了,弯道也无法超车,唯一的办法就是穿越,提前穿越到智能时代,了解智能时代的财富机遇,知道智能时代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我们现在开始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未来已来。
站在未来看现在,机遇很多。站在未来看现在,危机四伏。智能时代,财富机遇在哪里?人才需求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现在可以怎么做?
一、智能时代,哪里需要人才?
智能时代,许多重复性、机械性、危险性的工作将被取代。比如保安,被安防机器人取代;司机,被无人驾驶汽车取代;翻译,被翻译AI软件取代律师,被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储存海量案例的机器人代替,等等。虽然机械性的、可重复的脑力/体力劳动,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但是,会有更多新的、深度的、创意性的人才需求出现。
那么这些岗位,可能在哪里出现呢?
1、人工智能相关“新行业”带来的“新职位”。
互联网爆发之前,传统行业也有平面设计师、IT人员、XX经理等职位,但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UI设计师、Android/iOS程序员、互联网产品经理等等新兴职位的出现和热炒。
同样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定会产生一些“没听说过”的新职位,比如已经被行业认可的“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语音识别工程师”等等,还有业内人都没意识到的职位,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产品经理;脑洞再大一点,未来可能会有“机器人道德/暴力评估师”等职位。
2、其他行业“旧职位”的“人工智能化”(升级/细分版)
就像“新媒体”火了后,很多传统媒体或公司都要设立“新媒体”部门,一些原来做互联网报道的媒体人,现在转型专门做人工智能领域的垂直媒体;原来做TMT投资的,也细分成为“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人或机构。
特别想说明的是,虽然大多数保安、翻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剩下的少数人,可能收入会更高,比如能操控安保机器人又有丰富安保经验的安保负责人,比如垂直于某个细分领域的翻译人才。
3、人工智能激发出人性角度的更多需求,导致某些“旧职位”的需求量变大。
更多的闲暇时间,一方面会导致娱乐、游戏、内容方面的需求变大;另一方面,也很可能导致更多的身体或心灵方面的问题,使得健康或自我精神提升方面的需求被放大。
二、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专才+创造力
无论是上述三类需求来源的哪一种,浮于行业表面的人,都会被AI替代。只有具备深度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才能有立足之地。
2、需要极强的多领域理解力+沟通合作能力
比如服务机器人行业,会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硬件等多领域的交集,同时能懂这三方面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会需要和其他背景的牛人共同协作。这时,一方面需要多领域的知识储备(这背后需要的是快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沟通合作能力尤其重要。
特别的,对于垂直场景或用户的AI产品,比如儿童机器人,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一定需要有两个不同背景的人或者团队去协作,比如A是技术人才,B是垂直行业人才,当他们合在一起看(思考)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个事情的主线,知道能做什么;当他们分开看的时候,能知道边界——边界很重要,不光要知道能做什么,更要知道不能做什么。很多时候产品死掉,不是不知道做什么,而是可以做的太多,但其实80%都是坑。只有真正懂行的老司机,才能避开那些坑。
更关键的是,正如我们图灵机器人经常对行业说的,做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品(特别是2C产品),需要“技术产品双驱动”。行业内很多声音在强调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等,这没有错,但对于2C产品的突破点(爆款)而言,只能算是必要条件,不能说是充分条件。如果不足够重视产品体验(甚至连“人工智能产品经理”这个概念都没有),并以此来驱动一些做事的方式,是很难做好的。
最近刚好看到一段Xtecher对李想的报道:
面对市场上非汽车背景出身的智能驾驶创业者,李想直言,‘我觉得他们得蹚点坑。很多人如此不懂消费者,如此不懂汽车,还能那么大胆地去做,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不是胆子大吗?造车的有很多太胡来。那些技术出身的人可以像Mobileye一样,踏踏实实做一个二级技术供应商就好了。’
而相比进军智能驾驶领域的一众从科技大公司出来的人工智能大佬,李想说,‘其实我很多时候挺担心他们的。’
另外,反过来说,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产品经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技术理解力,也会比互联网时代难做得多。
3、应该具有能够深度思考、分解问题的能力。与工业化大生产中重复的体力劳动被机械所取代类似,未来重复的脑力劳动有望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不可重复的部分,针对不同场景分解问题的能力是很难被取代的,这也是未来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4、应该具有能够和机器人对话的能力。就像现代社会的我们能够操作机械一样,未来的人才需要和人工智能共存,尤其是作为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和机器人对话的技能,其基础可能是计算思维、逻辑思维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STEAM教育模式,就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这些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网易近期推出的少儿编程与创客教育平台“极客少年”也是属于对这个领域的探索。
5、需要具备对于人性、文化、情感等方面敏锐感知的能力,这可能是未来社会中个体的差异化发展以及个人和整个社会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
6、需要极高的人文素养和灵魂境界。
科技的最高境界是人文。真正的AI/机器人产品,需要超越纯逻辑性的思维和内涵。比如,有人认为,对于机器人产品,把功能价值做好(有用)就可以了。但我个人认为,机器人和人交互时,一定会伴随着情感等非理性影响,这不是设计者想规避就能去除的。
当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超大的工业机器人时,被震撼了,因为那种协调的动作和节奏,本能的会让观察者觉得“像人一样”(不是个机器);另外一个例子,在表演/戏剧领域,表演者是可以完全通过动作的方向、幅度、节奏等来表达情感的!可参看Pixar 的动画短片《小台灯》(Luxo Jr)。
深一层说,在奇点到来之前,人工智能行业很可能还会有一次低谷(时间未知),因为人工智能历史周期中的转折点,背后的原因大多是what或how层面的突破,很少是why层面的根本性突破。妄加揣测,未来的人工智能行业,会由类似侯世达这种具有哲学思考深度的人来重新定位,比如AI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人类自我认知和极限、天人关系、人和机器的关系、机器和机器的关系等等,并以此来重新定义各种产品和技术的实现方式和路径。
再深一层说,一个产品,本质是其公司、设计者灵魂能量层次的外化,一个精神层次不高的团队,不可能做出一个跨时代的AI/机器人产品。
三、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未来,在学习体验上会进一步向场景化、浸入式发展,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加自然的被触发。
1、看知乎上“所有”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问题和精华回答;
2、听课,混沌大学的创新课,优米的创业课等等,许多课程很有思想很有前瞻。不管哪种学习方式,最基础都离不开优质的内容和优良的教学服务。网易教育产品无论是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还是中国大学MOOC,一直都非常关注精品内容的打造,并且非常强调用户的学习效果。在网易云课堂上,我们也非常关注用户的学习行为,目前正在尝试不同学习方式的融合,让碎片化学习方式服务于系统地掌握知识或技能,探索将书籍、课程、文章、微专业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用户学习习惯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一目标,这种模式融合在行业中也属于一种创新。
3、读书,关于智能时代的理论和公司转型升级的知识。上卖书的网站查查智能两个字,多看点没毛病。
4、反思。看到的听到的要掰开了揉碎了消化了,形成自己的东西,整理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5、拜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尽办法”结识研究智能知识、管理等方向的牛人(社交网络这么发达,dig一个人不是难事……)。总之,带上你的独到见解作为敲门砖——自己给自己背书,用行动和结果,而不是空想;而且要去交流(先想想,为什么你值得ta花时间);
6、入职。选择你认可的AI创业公司,“想尽办法”争取“任何”职位机会。比如,只要能录用你,愿意干任何职位,甚至招聘、客服、打杂,甚至不要工资,甚至倒给钱(如果你实在产生不了价值,其实在培训学习的话)。总之,即使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如果你真的能放弃短期的利益,用心的努力争取,总会有机会的。
智能时代,已经开启,咱们能用相对单纯的心态去“观”这场巨变,顺势而为,与龙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