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是一个说服的过程,在很多时候,销售人员需要客户接受自己的某种观点和思想,认同和理解自己的某种行为,甚至需要客户遵从自己的意志和决定。那么在说服客户的时候,倘若我们仅凭“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手段,往往是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的。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戏剧化时代里,单纯地就事论事,只会令听者觉得枯燥乏味,对他们起不到太大的说服效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若有两位推销员向客户推销同一款产品,推销员A说:“王总,倘若您使用了这套机器设备,肯定会让您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样就能帮助您节省一笔可观的效率成本了。”
而推销员B说:“王总,假如您使用了这套机器设备,可以让您的员工提升50%的工作效率,这就意味着您能节省下一半的员工薪水了。”
你觉得哪种推销术更具有说服力呢?自然是后者。因为推销员B在推销中提到了两个关键词——50%和一半。数字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这种明确的概念更容易加深客户对产品的印象,远胜过一大堆烦琐而冗长的论述,因而说服的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位推销员找到一家公司的老板,向他推销产品:“老板,您知道吗?您现在所用的这些设备都要面临淘汰了。再使用下去,您就等于是在烧钱啊!”然后他从兜里掏出了一张一百的钞票,在那位老板面前用打火机点了起来,一边烧一边介绍自己的新产品,结果那位老板很快就决定购买他的产品。
这就是在跟客户沟通中所运用的戏剧化说服手段,它能够使说服的对象在这种戏剧化的气氛和场景之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你说服了。因此,当你在说服对方时,倘若能在阐述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同时,再辅之以戏剧化的展示手段,说服对方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了。
我们都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此成语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意欲出兵攻打楚国,结果他的这一想法立刻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有取胜的把握,但若在这个时候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么吴国恐将面临覆巢之危,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吴王心意已决,固执地说:“谁再出言劝阻,我就处死他!”群臣听到此言皆默然。吴王的太子也想劝阻父亲取消这一出兵计划,但他知道若在这个当口再行进谏,不但不能说服吴王,恐怕还会招惹来杀身之祸。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早晨,他拿着一个弹弓在王宫的花园里踱来踱去,露水将他的衣裳都打湿了,但他却毫不介意。这时,吴王发现了他,于是就问:“你这么早跑到花园里做什么呢?”太子回答道:“禀告父王,儿臣正在打鸟。不过没有打着鸟,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吴王就好奇地问道:“什么有趣的事?”
太子说:“我看到花园的一棵树上,有一只蝉悠闲地鸣叫着,在自由自在地饮着朝露,然而它却没有发现,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那只螳螂正在张牙舞爪着,似乎是在对蝉伺机而动,可没想到的是,螳螂的背后还有一只黄雀……” 吴王问:“这只黄雀是要打算吃掉这只螳螂吗?”
太子回答:“是啊!那只黄雀正在伸出脖子去啄食那只螳螂的时候,却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瞄准着他。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正潜伏着更大的祸患呢!” 吴王仔细玩味了一下太子的话,忽然间恍然大悟:“哎呀!你说得太对了,攻打楚国岂不正是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祸患嘛!”于是吴王最终决定撤销攻打楚国的计划。
太子正是运用了戏剧化的进谏手段,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终令吴王幡然醒悟,打消了进攻楚国的意图。因此,当你在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或是阻止他的某种行为时,应该学会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段,以戏剧化的效果展示给他,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错误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最高明的说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