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君、余映潮、肖培东的课堂实录,总是被他们恰到好处的设计所吸引,置身其中,如享受盛宴,不亦乐乎。
今年暑假,第一次读王崧舟的书——《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一开始是被这位中国第一位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小学老师惊到,所以想读读他的书,打开书来读,字字珠玑,句句给我启迪,让我爱不释手。
王老师认为语文课涉及三个层次,分别是: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特色、课堂教学风格,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二第三个层次。王老师告诉我们,美美地上语文课是有章可循的。
一、语文教师要会分析课堂学情。真正的学情离不开教学内容,它不是抽象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要注意以下几步:第一步:学什么。文本价值定位要准,要联系课文的整体语境,更应联系这篇课文所处单元的整体语境,从而准确地把握编者的课程意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单元的提示语。第二步:谁在学。应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影响我们最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确定。第三步:怎么学。这一环节需要搭建台阶,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学过程要板块分明。第一板块注重理解内容,这个板块可通过匹配插图、反复朗读、不同文本的比较、品味词语、插入典故、情境背诵等来完成。第二板块可通过举一反三、连通表里等来完成。第三板块可通过创设、转换、强化语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几个板块之间由浅入深、逐层推进,让学生畅游语文课堂,享受语文课堂。
二、语文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规避模式化的根本路径就是创新,不断进入模式,又不能打破模式,螺旋式上升,生生不息。“陌生化”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金钥匙,它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让教学内容被学生感知,让教学产生吸引力。
1、文本解读陌生化。要做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更要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2、教学线索陌生化。教学线索是指一堂课的教学主线,可以把贯穿全文的核心词作为线索,也可以拎起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把关键句作为线索。 3、教学结构的陌生化。教学线索是教学各环节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它是一条线,教学结构是由线到面,由面展开到体,每个板块的活动设计应力求新颖,力求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
4、教学方式的陌生化。教学方式的陌生化与很多种,导入、点拨、练笔、拓展都应力求把学生带入课堂。三、语文教师要恰当处理课堂节奏。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对节奏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品质、效率和境界。课堂上通过动静、张弛、疏密、收放等节奏的和谐对比和转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强烈而持续的影响力。
1、动静相生。“动静”是课堂的两种基本形态,“动态”包括读书、讨论、提问、对话、理答、评价、引导、点拨;“静态”包括独立的阅读、独立的思考。一堂课中“静”的处理尤为重要,在每个环节,都要安排一次静态学习,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细细品味,用心感受和体验,从而深入文本,沉浸在课堂学习中。 2、收放有序。“收”指的是语文课应围绕文本内容展开,指向学习目标;“放”指的是举一反三中的“反三”,让学生思维得到拓展。
3、曲直相映。“直”,就是教学线索顺应文本的内容线索;“曲”就是教学线索不一定顺应文本的内容线索,它有变化,尤其要处理好“曲”。
4、起伏有致。“起”就是兴趣盎然,情绪波动,甚至有高潮;“伏”就显得比较平静、平淡、平缓,起伏错落有致,课堂引人入胜。
5、点面相成。如果把整篇课文的内容看成一个“面”,“点”指重点语段、重点语句、重点词语。
6、张弛有度。“张”指紧张,“弛”就是松弛,注意在课堂上通过减少教学环节,调整教学重点来实现。
以上六种处理课堂节奏的方法,都需要教师通过活生生的教学语言来进行调整、组合、处理、加工和优化,从而实现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统一。
四、语文教学要改进课堂理答
1、什么是理答。课堂理答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倾听、理解、应答,其中理解是核心,应答是最后的落点,理答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的过程。 2、理答的意义。理答是一种心灵的抚慰,是两个生命之间的互动。在理答的过程中,一个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理答也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思想的碰撞,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想,擦出智慧的火花。理答还是一种生命的赏识,是一种价值的去弊,是一种真情的融合。课堂上老师的引导、点拨、一次点头、一个眼神、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是理答,有了理答,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真诚的交融。 3、理答的策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答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倾听要始终伴随着理答。 (1)从学习状态的角度; (2)从学习方法的角度; (3)针对学习质量; (4)针对学习内容; (5)针对情感体验; (6)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 (7)针对话语表达; (8)针对动态变化; (9)针对可以提炼的语文知识; (10)针对文化背景; (11)针对学习习惯。
4、课堂理答的智慧。 所谓智慧,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失败和挫折,汲取经验和教训之后所产生的灵感。 课堂理答,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们敞亮一腔襟怀,开放心灵,传导关怀和觉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和你对话和交谈,感应心灵情感的声息。
五、语文教师要提升课堂境界。 提升课堂教学境界,应该立足于实用的境界,然后上升到科学界,最后上升到审美的境界,即生命的境界。
1、举象。就是回到语文的源头活水,“举”就是呈现、打开;“象”指语言文字
指向生活本身。“举象”就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印象、意象,让语言文字成为一幅幅画面,成为一个个场景,并且能深入每个学生的生命世界中去,于是文本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内化为他心里的文化意象。
2、造境。“造“就是营造;“境”就是环境、情境、意境。“造境”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使语言文字贴近真实的生活,然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3、入情。这个情,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可能是一种情感状态,也可能是一种情怀气象。教学中,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高度融合在一起,课堂上情情交融,生命之间就像水乳融合在了一起,课堂提升到了审美的境界,生命的境界。
4、会意。“会意”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就是熟读精思,就是虚心旱泳,就是切己体察,学生所会之意是跟他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的。
5、求气。即通过反复诵读来探求文字背后的节奏、韵律,进而领会作品的神气。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学生带着情感,带着想象,带着画面读,感受着文中人物的命运、景物的特点等,体味到语言文字的力量。
6、寻根。“寻”是追寻、探寻;“根”就是文化之根、精神之跟。寻根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体和文化传承。
语文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思,不仅仅是要学生知道语修逻文章,在这一切之上,语文还有更高更远的追求,即追求我们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民族之根,而这个追求是跟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仅仅地连接在一起的。 总之,语文教学虽然充满劳绩,但只要我们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就可以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