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杨同学发过一篇文章《书读完了》,当时没有怎么在意,只记得大大和杨同学就这个做过相关交流,但也没有太深的印象,直到今天听了马家辉说金克木时,我才惊觉原来书读完了讲的是金克木这位大师。
我发现民国初期的大师都有一个特点,陈寅恪初中毕业,金克木却只有小学毕业,但是他们都是大师中的大师。和金克木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的季羡林说:“我是个普通的老师,金克木先生是神童。”,那金克木到底有多牛呢,他读人家读过的学问,去求人家所求过的学问,等于他其实也是二手学问,可是因为他是一流人才,最后把二手学问,也学在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流的学问家。
就是这个一流的学问家,有一篇文章,也是一本书的书名,叫《书,都读完了》,好像口气很大,怎么可能,这么多书你都读完。其实在这本散文集里面,这是其中一篇叫《书都读完了》。金克木想说的是读书要有方法,有方法的话,我们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经典名著,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了一些线索,等于你看的只是本书,其实你掌握了整套这个文化知识,等于把所有书都读完了。
而关于书读都完了,金克木在这篇文章中,一开始就引用了陈寅恪的故事。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说这故事的人也是个老人,他卖了一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无从问起了。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谁敢夸这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
金克木在文章中给予了解答。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不是说像《七略》和“四部”那样的分类,而是找出其中内容的结构系统,还得比《四库全书提要》和《书目答问》之类大大前进一步。这样向后代传下去就方便了。
本文开始说的那两位老学者为什么说中国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金克木本身非常健谈,他这个人非常风趣,而且话多,是个话痨,所以才会一辈子写那么多文章。上课也是,要不断讲话,不断讲话,而且问学生,听学生的反映,跟学生对答。钱文忠说他们本身学过梵语藏语,他们听金克木讲了,讲得好像唱的一样,好像把它朗诵出来,好像音乐一样。钱文忠说都呆了,原来可以这么好听的。他们本来觉得藏文、梵文很难听的,很难懂的,他说被金克木这样一示范,一点破,完全是不一样的状态,这个可以称为大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