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今中外拥有大智慧的大师有很多,亚瑟·叔本华就是其中之一。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及《人生智慧录》对中国19世纪、20世纪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近代的王国维、鲁迅就深受他悲观哲学的影响,但是痛苦悲观与思想深刻并无矛盾。在痛苦中呐喊,叫醒那些沉睡和麻木的人,以笔为刀,唤起民众的觉醒,是一种生命的真实体验。
叔本华1788年出生在德国,1860年故去,享年72岁。父亲是个富商,家庭优渥,他性格沉郁,与世人疏远。
前几天听施俊琦老师的课,讲到情绪智力,叔本华就是一个情绪智力极高的人,不为荣华所动,不为欲望所动。他每天生活得极其自律,一生未婚,或者与他和母亲关系破裂有关,他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一生致力于哲学思考。叔本华认为服从于欲望和冲动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幸福就是不让自己陷于痛苦的境地,以他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洞察,婚姻纯粹是个束缚和负担。
他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思想,如何交往与独处,如何看待名声和荣誉,区分敬与爱的细微差别。
叔本华认为:
最无助于愉快的是钱财,而最能促进愉快的是健康。
关于名声与荣誉。荣誉如蜉蝣一现,名声是他那不朽的兄弟。
关于敬与爱。敬意大多数是隐藏着的,跟个人价值有关。爱是主观的,不分青红皂白。叔本华老实讲,被爱比受到敬重更为实惠。(这个可爱的老头儿~)
容忍说到底是一种轻视。仔细思量,极是极是。
叔本华的思想处处闪耀着人生的智慧,需要有才智的人细细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