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这个板块,其实是语文学习中最难提升的一部分,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类型较多,有固定的题型和答题格式,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住;另一方面是古文和现代文差别很大——古文字少,读懂难,而现代文文字多,提取关键信息难。
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理解的比重在变重、难度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阅读理解的答案都在文中。小学有直接答案;中学有答题范围,需要自己提炼概括。
其次,文中要有做题痕迹。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孩子阅读理解错了,让他在文中找答案,一下子就找到了。因此切忌做阅读理解时文章中没有任何标记。
建议:(1)标自然段,目的是给信息定位。
(2)浏览,尽量2分钟之内看完,无需关注细节,只需要重点看开头、结尾、段落的开头,对文章有印象即可。举例,中学的一篇现代文做题时间为20分钟,2分钟浏览全文,剩下的18分钟用来做!题!目的是保证有时间写答案。
(3)在文中圈画考点+答案。一般来说,答案和考点不会离得太远,正常情况下就是答案在考点附近;另外,把考点还原到文章,有助于理解考点的内涵,比如有些情感类的题目,单看一个句子无感,回到文章很快就能知道作者或者主人公的心情。
此建议对于小学生来说超级有效,一般按照这个步骤去练习,进步会神速。
此建议对于非连续文本、说明文、议论文特别友好,方便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需要的。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和固定的答题格式。
比如,“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作比较”是一种说明方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文体中叫法不一样,是不能混用的。梳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初三的孩子才恍然大悟,每次在说明文中自己答“对比”,都得不到分。
比如,考察修辞手法的题目,答题口诀是“房内坐”——方法+内容+作用(效果、好处等)。拿“比喻”来举例,答题格式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方法),把XX比作XX(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专业的知识点,很多孩子答题都是看运气。而我们要的是通过一遍一遍的练习,把这些格式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不丢分。
一般来说,能做到会在文中找答案、按格式答题,一篇阅读理解90%的分数都能拿到手。
阅读理解常见误区:
(1)文章一定要读懂。比如古诗、文言,学生觉得不读懂很难做题。放心吧,在中、高考中,能把文章读懂的人数可忽略不计。有时做题就是一种感觉。
(2)抛开文章做题。很多孩子都不关注原文,以为自己用心答就可以得分,但是方向不对,只会南辕北辙。因此,一定要回到文章中找答案。
(3)答题不规范。上面提到的,有些题目有固定答题步骤,不按步骤的话,答案很难答完整,因此很难得满分。
(4)迷信答案。记得有位朋友分享自家孩子,在家练习一年的阅读理解,对着答案批改,但是毫无长进。一定要记住答案仅供参考,特别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就会给分。
(5)想快速提高。如果只是缺乏答题技巧,快速提高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基础知识很薄弱,比如字词不会写、不会用,快速提高有点天方夜谭,这个时候就需要把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一般一个学期才能看到效果。